细胞内的叶绿素分子通过直接吸收光量子或间接通过
捕光色素吸收光量子得到能量后,从
基态(低能态)
跃迁到
激发态(高能态)。由于波长越短能量越高,故叶绿素分子吸收红光后,
电子跃迁到最低激发态;吸收蓝光后,电子跃迁到比吸收红光更高的
能级(较高激发态)。处于较高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在几百
飞秒(fs,1 fs=10-15 s)内,通过
振动弛豫向周围环境辐射热量,回到最低激发态(图3.2)。最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稳定存在几纳秒(ns,1 ns=10-9 s)。
处于较低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可以通过几种途径释放能量回到稳定的基态。能量的释放方式有如下几种(图3.3)(Campbell et al.,1998;Roháček & Barták,1999;Malkin & Niyogi,2000):1)重新放出一个
光子,回到
基态,即产生荧光。由于部分激发能在放出荧光光子之前以热的形式逸散掉了,因此荧光的波长比
吸收光的波长长,叶绿素荧光一般位于红光区。2)不放出光子,直接以热的形式
耗散掉(非辐射
能量耗散)。3)将能量从一个叶绿素分子传递到邻近的另一个叶绿素分子,能量在一系列叶绿素分子之间传递,最后到达
反应中心,
反应中心叶绿素分子通过电荷分离将
能量传递给
电子受体,从而进行
光化学反应。以上这3个过程是相互竞争的,往往是具有最大速率的过程处于支配地位。对许多色素分子来说,荧光发生在纳秒级,而
光化学发生在ps级,因此当光合生物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时,
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绝大部分用来进行光化学反应,荧光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所谓饱和
脉冲技术,就是打开一个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小于1 s)的强光关闭所有的电子门(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从而使叶绿素荧光达到最大。饱和脉冲(Saturation Pulse, SP)可被看作是光化光的一个特例。光化光越强,PS II释放的电子越多,PQ处累积的电子越多,也就是说关闭态的电子门越多,F越高。当光化光达到使所有的电子门都关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强度时,就称之为饱和脉冲。
打开饱和脉冲时,本来处于开放态的电子门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叶绿素荧光和热,F达到最大值。
经过充分
暗适应后,所有电子门均处于开放态,打开测量光得到Fo,此时给出一个饱和脉冲,所有的电子门就都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荧光和热,此时得到的叶绿素荧光为Fm。根据Fm和Fo可以计算出PS II的最大
量子产量Fv/Fm=(Fm-Fo)/Fm,它反映了植物的潜在最大
光合能力。
在光照下光合作用进行时,只有部分电子门处于开放态。如果给出一个饱和脉冲,本来处于开放态的电子门将该用于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为了叶绿素荧光和热,此时得到的叶绿素荧光为Fm’。根据Fm’和F可以求出在照光条件下PSII反应中心部分关闭的情况下的实际原初光能捕获效率=ΦPSII=ΔF/Fm’=(Fm’-F)/Fm’,它反映了植物目前的实际
光合效率。
在光照下光合作用进行时,只有部分电子门处于关闭态,实时荧光F比Fm要低,也就是说发生了
荧光淬灭(quenching)。植物吸收的光能只有3条去路: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和热。根据
能量守恒:1=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热。可以得出:叶绿素荧光=1-光合作用-热。也就是说,叶绿素荧光产量的下降(
淬灭)有可能是由光合作用的增加或热
耗散的增加引起的。由光合作用的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
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P);由热耗散引起的荧光淬灭称之为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qN或NPQ)。光化学淬灭反映了植物光合活性的高低;非光化学淬灭反映了植物耗散过剩光能为热的能力,也就是光保护能力。
光照状态下打开饱和脉冲时,电子门被完全关闭,光合作用被暂时抑制,也就是说光化学
淬灭被全部抑制,但此时荧光值还是比Fm低,也就是说还存在
荧光淬灭,这些剩余的荧光淬灭即为非光化学淬灭。淬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qP=(Fm’-Fs)/Fv’=1-(Fs-Fo’)/(Fm’-Fo’);qN=(Fv-Fv’)/Fv=1-(Fm’-Fo’)/(Fm-Fo);NPQ=(Fm-Fm’)/Fm’=Fm/Fm’-1。
当F达到稳态后关闭光化光,同时打开远红光(Far-red Light, FL)(约持续3-5 s),促进PS I迅速吸收累积在电子门处的电子,使电子门在很短的时间内回到开放态,F回到最小荧光Fo附近,此时得到的荧光为Fo’。由于在
野外测量Fo’不方便,因此野外版的调制荧光仪(除
PAM-2100和
WATER-PAM)外,多数不配置远红光。此时可以直接利用Fo代替Fo’来计算qP和qN,尽管得到的参数值有轻微差异,但qP和qN的变化趋势与利用Fo’计算时是一致的。由于NPQ的计算不需Fo’,近10几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