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LYTAC 作用机制[3]
LYTAC 含有两个结合域,一个寡糖肽基团 (Oligoglycopeptide group) 和一个能与目标蛋白质结合的抗体或小分子,两者用 Linker 连接。寡糖肽基团在细胞表面与跨膜受体 CI-M6PR 结合,所得复合物被细胞膜吞没,形成运输囊泡,并在 CI-M6PR 作用下将复合物转移至溶酶体降解,而受体 CI-M6PR 可循环利用并回到细胞膜 (如图 1)。例如通过使用抗 EGFR 单克隆抗体 Cetuximab 与 CI-M6PR 配体 M6Pn 糖多肽缀合构建 LYTAC Ab-2 来降解 EGFR。
另外,在去年六月份,PROTAC 先驱、耶鲁大学的 Crews 小组在 ACS Central Science 杂志上发表了另一项胞外蛋白降解技术——内源性嵌合体 (ENDTAC)。但该文章由于无法重现数据,已经于今年年初撤回。
不论是 LYTAC 还是 ENDTAC,都需要研究者继续探索,推动靶向胞外蛋白蛋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PROTAC 与 PhotoPROTAC:
在之前的文章中给大家介绍过 PROTAC 下面来画一下重点吧。
PROTAC 一直是靶向蛋白降解家族的代表。
1、由三部分组成的双功能杂交化合物:靶蛋白配体+Linker+E3 泛素连接酶配体 (图 2)。
2、通过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靶向降解蛋白:PROTAC 可以与 E3 泛素连接酶和靶蛋白结合,诱导形成三元复合物,导致多聚泛素化并随后降解靶蛋白。PROTAC 可以回收继续利用 (图 2)。
3、不仅具有靶向“不可成药”蛋白的潜力,并且能够在低浓度下有效诱导蛋白质降解。PROTAC 还能靶向突变蛋白,克服小分子抑制剂耐药性的问题。
图 2. PROTACs 的作用机制[6]
就在今年 7 月,PROTAC 先驱 Crews 小组又在 ACS Central Science 发表了首个具有细胞活性的靶向降解 KRAS G12C 突变的 PROTAC 分子 LC-2。LC-2 由 MRTX849 与 VHL E3 连接酶配体连接组成,并在多种癌细胞系中诱导快速且持续的 KRAS G12C 降解。
与大多数小分子抑制剂主要阻断目标酶的催化活性不同,PROTACs 旨在降解目标蛋白。这种特性提供了优势的同时也有潜在的弊端,当全身给药时,它可能会导致正常细胞中的目标蛋白不受控制的降解,产生非特异性毒性。而光控开关 PROTACs 正是在 PROTAC 上添加一个可控的开关,使它在黑暗中无活性,特定波长的可见光下会被激活,降解目标蛋白。因此,光控开关 PROTACs 能够在癌细胞或组织中激活,在时间和空间上精准地控制靶向蛋白降解,消除潜在的非特异性毒性。
图 3. opto-pomalidomide 以 UVA 依赖的方式降解目标蛋白模式图[10]
图 4. PHOTAC 的示意图分子经照射后在非活性形式 (蓝色五边形) 和
活性形式 (黄色星形) 之间切换[11]
同样的,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的靶向 BET 蛋白 (BRD2/3/4) 或 FKBP12 的光开关 PHOTAC 分子,也证明了光控的精准时空激活的有效性 (图 4)。
■ 分子胶 (Molecular Glue):
分子胶是一类诱导或稳定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结合 E3 泛素连接酶并修饰其分子表面,诱导新的蛋白质间相互作用 (正常情况下两者原先没有相互作用),并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导致蛋白降解 。沙利度胺 (Thalidomide) 及类似物泊马度胺 (Pomalidomide) 和来那度胺 (Lenalidomide) 是一类免疫调节类药物 (IMiDs),也是典型的分子胶,它们可对 CRBN 进行修饰,形成新的蛋白间相互作用, 降解几种锌指转录因子,如形成 CRBN-IMiDs-IKZF1,随后降解 IKZF1 (图 5)。
图 5. IMiDs 与 CRL4 E3 连接酶底物受体 CRBN 结合,
为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降解募集底物[12]
图 6. AUTAC 作用机制[15]
■ TRIM-Away 技术:
Trim-Away,一种在细胞内快速降解目标蛋白的新技术。它利用内源性泛素连接酶 TRIM21 识别抗体的 Fc 区来降解蛋白抗体复合物。TRIM21 是一种 E3 泛素连接酶,可与抗体的 Fc 结构域高亲和力结合。
在典型的 Trim-Away 中,蛋白质降解可通过三个步骤完成:第一,引入靶向目标蛋白质的抗体;第二,将内源或外源/过表达的 TRIM21 募集至抗体结合的目标蛋白处;第三,蛋白酶体介导目标蛋白,抗体和 TRIM21 复合物的降解 (图 7)。
相比于 DNA 敲除和 RNA 干扰等方式破坏靶蛋白,Trim-Away 不需预先修饰基因组或 mRNA 即可急性降解内源蛋白,而且 Trim-Away 在几分钟内就能去除靶蛋白,这种快速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补偿机制以及继发性等。
图 7. TRIM-Away 机制图[5]
Lenalidomide
Thalidomide 的衍生物,一种泛素 E3 连接酶 cereblon 的配体,可通过 CRBN-CRL4 泛素连接酶对两种淋巴转录因子 IKZF1 和 IKZF3 进行选择性泛素化和降解。
Pomalidomide
第三代免疫调节剂,与 E3 连接酶 cereblon 相互作用,可诱导 IKZF1 和 IKZF3 蛋白的降解。
Thalidomide
抑制 cereblon,Kd 约为 250 nM,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作用。
MCE 的所有产品仅用作科学研究,我们不为任何个人用途提供产品和服务
缩写:
TPD: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CI-M6PR:Cation-independent mannose-6-phosphate receptor
POI:Protein of interest
参考文献:
2. Steven M Banik, et al. Lysosome-targeting chimaeras for degradation of extracellular proteins. Nature. 2020 Aug;584(7820):291-297.
3. REBECCA MCCLELLAN. Stanford chemists craft molecular scalpels to clear unwanted proteins from cell surfaces. news.stanford.edu.
4. Nalawansha DA, et al. Retraction of "Targeted Protein Internalization and Degradation by ENDosome TArgeting Chimeras (ENDTACs)". ACS Cent Sci. 2020;6(2):312.
5. Luh LM, et al. Prey for the Proteasome: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A Medicinal Chemist´s Perspectiv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0.
6. Xiuyun Sun, et al. PROTACs: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academia and industry.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19; 4: 64.
7. Wang Y, et al. Degradation of proteins by PROTACs and other strategies. Acta Pharm Sin B. 2020;10(2):207-238.
8. Burslem GM, et al. The Advantages of 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 Over Inhibition: An RTK Case Study. Cell Chem Biol. 2018;25(1):67-77.e3.
9. Bond M J , et al. Targeted Degradation of Oncogenic KRAS G12C by VHL-Recruiting PROTACs[J]. 2020.
10. Liu J, et al. Light-induced control of protein destruction by opto-PROTAC. Sci Adv. 2020;6(8):eaay5154.
11. Reynders M, et al. PHOTACs enable optical control of protein degradation. Sci Adv. 2020;6(8):eaay5064.
12. Gao S, et al. Novel immunomodulatory drugs and neo-substrates. Biomark Res. 2020;8:2.
13. Słabicki M, et al. The CDK inhibitor CR8 acts as a molecular glue degrader that depletes cyclin K. Nature. 2020 Jun 3.
14. Yang J, et al. Simple 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Converting a Bona fide MDM2 PROTAC Degrader into a Molecular Glue Molecule: A Cautionary Tale in the Design of PROTAC Degraders. J Med Chem. 2019;62(21):9471-9487.
15. Takahashi D, et al. AUTACs: Cargo-Specific Degraders Using Selective Autophagy. Mol Cell. 2019;76(5):797-810.e10.
16. Clift D, et al. Acute and rapid degradation of endogenous proteins by Trim-Away.Nat Protoc. 2018 Oct;13(10):2149-2175.
17. Ding Y, et al. Emerging New Concepts of Degrader Technologies. Trends Pharmacol Sci. 2020;41(7):46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