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切片,作为临床病理检验技术的主要常规工作,病理刀片的性能(锋利度、刚性、耐用度等)和价格,以及如何最大化有效利用一次性病理刀片,一直是相关科室和实验室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胡素贤老师文章《巧用一次性病理切片刀体会》和结合日常经验,梳理出如何提高一次性病理刀片的使用率的方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组织处理,二是切片技巧和细节。
组织处理
组织的处理过程有:取材、固定、洗涤、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下面分别对应说明。
1、取材
组织的取材大小:取得过大,与刀片接触面积较大,容易刀片变钝,所以取材大小以能充分反映病变特征为宜。
组织中的杂质(凝血块、过多坏死组织、脂肪、钙化灶等):为了避免对刀片造成损伤,应尽可能剔除凝血块、过多坏死组织和多余脂肪,以及对有钙化灶的组织进行脱钙处理。
2、固定
固定液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组织过硬,刀片容易卷曲和变钝。
固定液浓度不够或时间过短:组织软且有弹性,也会损伤刀片。
因此选择合适浓度的固定液和掌握合适的固定时间,不仅可以保证切片质量,也可以减少刀片损伤。
3、洗涤
主要是针对固定时间长,有沉淀形成,或是用特殊固定液(如氯化汞固定液,会形成氯化亚汞结晶或不规则的金属汞)固定的组织。这些残留物洗涤不充分,也容易损坏切片刀。
4、脱水、透明、浸蜡
组织脱水过度或不足,透明过度或不足,浸蜡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直接损害刀片,甚至影响片子质量
5、包埋
组织包埋的原则:原则上一种组织一个蜡块,性质相似的组织可以包在同一个蜡块。如果把差异大的的组织包在同一个蜡块中(比如钙化组织和软组织包在同一个蜡块),这样的蜡块在切片时,钙化部位在刀片上就会留下缺口,导致该位置的刀片无法继续使用。
包埋的角度:有些组织如皮肤,尽可能包埋的时候倾斜一定的角度,这样,切片时会减少阻力,从而减轻对刀片的损害。
勿混入水分:水与石蜡互不相溶,蜡块包埋后需要放冰箱里冷冻,水珠凝结成冰,切片的时候,冰会对切片刀造成很大的损害。
组织边缘与蜡块边缘的距离:组织块与块边缘应该留有一定的距离,如果组织的边缘就在蜡块的边缘,切片的时候容易导致刀片卷曲。
下一期将继续跟大家分享,如何通过优化切片技巧和细节来提高一次性病理刀片使用率,敬请期待。
上期跟大家分享交流了通过组织处理环节的优化,来提高病理刀片的使用率。这期我们将从切片技巧和细节的优化,来讲解怎样提高一次性病理刀片的使用率。
正确操作
1、角度调节
在切片过程中,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切片速度对刀片的损耗程度也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通过调节刀架角度或样本头角度(前种方法使用更多),使其与组织蜡块处于一个合适的角度位置,适宜组织的切片角度能最大程度保护刀刃,使刀刃长时间保持在锋利状态,还能提高切片质量。一般较硬的组织和切片速度较快的操作,建议刀架角度可以大些。
2、固定操作
在切片之前,一定要锁紧样本头、刀架和刀片,避免在切片过程中晃动,不仅影响切片的质量(如偏厚、跳片、不连片、片子不成型等),同时也会导致刀片严重损耗,损耗程度甚至呈倍数增长。
3、避重就轻
切片过程中,常规组织蜡块和刀片处于垂直水平位即可,特殊组织通过调节样本头或者刀架角度来满足切片需求,需小心注意除组织外的其他部位及物件碰到刀片。同时避免样本夹下沿撞到刀架或者刀片,这种情况对切片刀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刀刃会完全卷曲或者缺口,严重时甚至还会同时导致刀架的卷曲与变形。
毛笔的使用
1、毛笔勿接触刀刃
切片时毛笔不要接触到刀片刃部,不仅会导致毛笔毛发被切断,而且刀刃上也全会形成缺口,对刀片破坏极大。可以先切几张片,毛笔置于第一张片子的前端下方,稍作转动,让片子前端固定在毛笔上,边切片边展片,毛笔远离刀片。
2、毛笔刷动方向
使用毛笔清理刀架上的蜡屑时,注意毛笔的方向朝上的,从刀架的底部往刀刃方向刷动,是为了避免往刀架底部方向刷动毛笔容易接触到刀片,切断毛发,造成刀片损耗。
分刀口修片和切片
切片时采用不同的刀口修片和切片,可以延长刀片使用寿命。
修片的厚度设置会比切片厚度设置大得多,所以修片对刀片的损耗是比切片大的。一般来说,修片后的刀口因为损耗,将无法满足切片的需求。可以采用一个刀口修片,一个刀口切片的方法,不仅保证切片质量,还节约了刀片。另外无法满足切片的刀片,可能还可以修片,先修后切,也是比较常见的工作习惯。
其他用途
报废的刀片也可以用于组织取材、蜡块修整等,看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在病理切片过程中,掌握切片技巧和注意细节的处理,不仅可以切出高质量的片子,还可以有效提高一次性刀片使用率。
【参考文献】
[1]胡素贤.巧用一次性病理切片刀体会[J].肿瘤学杂志2002年03期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