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酶链PCR反应之DNA体外复制详解
2023-04-11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032
聚合酶链反应简称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以DNA半保留复制机制为基础,发展出的体外酶促合成、扩增特定核酸片段的一种方法。
一、模板和底物
DNA复制是模板依赖性的,必须以亲代DNA链作为模板,亲代DNA的两股链解开后,可分别作为模板进行复制。同时,DNA复制需要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即dATP、dGTP、dCTP、dTTP,为底物合成子代DNA。
在体外进行DNA复制时,模板和底物均可通过人工添加解决。
二、引物
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才能开始合成子代DNA链。
在体外进行DNA复制时,可以人工合成具有特定序列的寡核苷酸作为引物,该引物序列与进行扩增的目的核酸片段互补匹配,从而开始目的片段的扩增。
因为引物的碱基序列需要与目的片段相匹配,在合成引物之前,必须首先已知目的片段的碱基序列,至少也要知道目的片段的部分序列,从而确定合成引物的碱基序列。
三、模板双链的解旋
在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中,双链DNA的解旋是在拓扑异构酶和解链酶的作用下完成的,该过程需要拓扑异构酶识别DNA的复制起点才能开启,而体外扩增特定的核酸片段只需要特异性的复制目的核酸片段,因而需要一种方式使得模板DNA解旋为单链DNA,之后在使之与引物结合,从而特异性的扩增目的核酸片段。
三、DNA的变性
DNA变性是指核酸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的氢键断裂,使得双链变为单链的过程。
对双链DNA进行加热可以使其发生变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高度时,DNA在260nm处的吸光度会突然发生明显的上升,并达到最大值,之后温度继续上升,其吸光度也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若以温度对DNA溶液的260nm吸光度做图,会得到典型的DNA变性S型曲线。
DNA的变性是在一个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的,通常将核酸加热变性过程中,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称为核酸的熔解温度 (Tm, melting temperature)。
1. 特定核酸分子的Tm值与其G+C含量成正相关,GC% = (Tm-69.3) × 2.44;
2. Tm值的大小还与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
3. 粒子强度越高,熔解温度越高,熔解温度范围越窄。
四、DNA的复性
加热变性的DNA在缓慢冷却后可以由单链恢复为双链结构,这一过程称为DNA的复性,也称为“退火 (annealing)"。
当温度降低至比变性DNA的Tm低25℃时,其复性效果*佳,越远离此温度,复性效果越差。
因此,可以利用此特性,在加热使模板DNA变性后,将温度降低至特定温度,从而使所加引物与模板DNA复性结合,进而能够对引物所规定的核酸片段进行特异性的扩增。
五、DNA聚合酶
为了使模板中特定的核酸片段进行扩增,在模板与引物结合后,需要有DNA聚合酶的参与,但是由于DNA变性和复性过程的温度较高,普通的DNA聚合酶在此过程中会由于温度过高而失活。
科学家为了解决该问题,从水生栖热菌 (Thermus Aquaticus) 中分离出了具有热稳定性的DNA聚合酶,该酶可以耐受90℃以上的高温而不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