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香棒虫草的形态特征与鉴定方法及栽培技术
2023-06-07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92
亚香棒虫草又名古尼虫草、霍克斯虫草,寄生于寄生在鳞翅目昆虫幼虫的子囊菌,由虫体和头部长出的子座组成。子座从寄主头部生出,柄白色,顶部一般灰色至灰黑色,长卵圆形至柱状,单生,二叉分枝或成簇着生,一般8-22mm ×5-8mm,成熟时与柄的界限分明,无不孕顶端。
一、菌种简介
拉丁学名:Cordyceps hawkesii Gray
中文名称:亚香棒虫草
别名:霍克斯虫草
拉丁属名:Cordyceps
种名加词:hawkesii Gray
收藏时间*:2005-8-15
来源历史: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原产国:中国
资源归类编码:15152117101
模式菌株:非模式菌株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
特征特性:子座单生,由寄主前端发出,长6-8cm,粗2mm,柄多弯曲,黑色,有纵皱或棱纹,上部光滑,下部有细毛。头部短圆柱形,顶端圆,长12mm,粗3.5mm,茶褐色。子囊壳埋生于子囊座内,椭圆形至卵形,600-700μm×230-260μm,孔口黑色 、粒点状 。子囊400-500μm×5μm,孢子断成8-9μm×0.5-1μm的小段。
生物危害程度:四类
致病对象:无
采集地区:山东金乡
培养基信息:培养基编号:14 培养基名称:PDA
培养温度:25
资源保护类型:培养物
保藏方法:定期移植法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
提供形式:斜面培养物
实物状态:有实物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
二、形态特征
子座单生,由寄主前端发出,长6-8cm,粗2mm,柄多弯曲,黑色,有纵皱或棱纹,上部光滑,下部有细毛。头部短圆柱形,顶端圆,长12mm,粗3.5mm,茶褐色。子囊壳埋生于子囊座内,椭圆形至卵形,600-700μm×230-260μm,孔口黑色 、粒点状。子囊400-500μm×5μm,孢子断成8-9μm×0.5-1μm的小段。
三、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也有少量分布于云南、安徽、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四、鉴定方法
性状鉴别 该品为虫体及其头部长出的子座组成。虫体似蚕,长3-4cm,直径4-5mm,头部红黄色或紫黑色,体表类白色,有20-30个环节,近头部有足3对,尾部1对,中部4对,气门点状,黑色,刮去外层灰白色菌膜,可见褐色或栗褐色虫体角皮;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白色。子座单生,间或2-3个,长4-8cm,头部短圆柱形,顶端圆钝,长1-1.2cm,直径3-6mm,茶褐色,柄多弯曲,直径2-4mm,灰白色或灰黑色,具纵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疏松或空瘪。气香,味微咸(菌核)或淡(子座)。显微鉴别子座横切面:子囊壳埋生于子座内,烧瓶形或鞋底形,长325-585μm,直径65-156μm;子囊长304-398μm,直径3-5μm,子囊孢子线形,长182-325μm,直径1.5-2μm,横隔不明显;壁部菌丝排列紧密;菌髓菌丝排列疏松。
五、化学成分
亚香棒虫草含甘露醇(mannitol),麦角甾醇(ergosterol),糖,氨基酸,生物碱及有机酸。氨基酸主要包括: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脯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丙氨酸(ala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leucine),酪氨酸(tyros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组氨酸(histidine)及精氨酸(arginine)。还含有维生素C, 烟酸(nicotinic acid),烟酰胺(nicotinic acid amide),锌,铜,锰,铁,钴和铬。
六、栽培技术
菌种:菌种多是来自自然界的古尼虫草,按常规进行分离培养而取得。据研究,虫草菌有性型发生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湿度以满足体内复杂的生理变化所要求的水分,且温度与湿度之间存在相关性,在一定的湿度下,温度变化缓慢或较为恒定,则不利于抽出子实体。有性型的发生必须要经过低温和变温处理侵染途径:古尼虫草是虫草菌孢子接触幼虫侵染致死,才能长出子实体。据观察发现,寄主4-5龄幼虫子感染率最高。老熟幼虫很少感染,3龄以下的幼虫不被感染。如何把握时机,对一般人来讲也是很难掌握的。在浸染问题上,人工培育昆虫的条件较好,则虫体过于强壮,抗菌力强,难以感染。条件差,则虫菌侵入后引起死亡,出现这两种情况都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