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医用红外热像仪应用-中风早期检测

2023-09-2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40


 
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我国的中风患病人数和病发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预防中风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我们不仅要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减少腌制和加工食品等不良食物的摄入,增加锻炼时间和频率,及蔬菜水果摄入,以降低中风的风险。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中风的认识和了解,及早发现中风的症状,及时就医,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中风病人发病前既已有血脉病变基础,脉中气血升降出入逆乱。望诊居中医四诊之首,但望诊受限于医者肉眼所见,红外热成像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通过采集人体表面皮肤温度的热辐射,将人体全身气血运行、代谢状态以热图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反映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


 
人体不同部位温度值各不相同,通常健康人的体温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即呈区域对称状分布。当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者病态时,其身体相关部位的温度会发生异常变化。


 
一般而言,机体病变首先出现功能性的变化再逐渐进展成为器质性的改变,而在组织器官出现结构及形态改变之前,病灶区会首先出现温度的变化,其改变的范围和形状大小就能够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性质。
 
以下图为例,中风组与健康对照组脱掉全身衣物,充分暴露额头及颈部,面对热像仪采集正面、背面及双侧面热图,选取左右额头及面颊处进行测温分析。额头以鼻根向上做直线为中界线,自鼻根至太阳穴连线做为下界,上沿发际线共同围城为测温区域; 面颊部以颧弓最高点与鼻根部连线为上界,沿鼻根向下经同侧口角外侧缘向后至下颌角回颧弓最高点为测温区域。分别测量中风组和健康对照组自身左右额头及左右面颊温度的温度。
 

健康对照组与中风组左右额头、面颊部热图分布特征
 
另外有研究证明,人体背部皮肤分布有所有脏腑的背俞穴,通过红外热像技术,有研究证明分析普通人和中风患者背部皮肤温度分布模式,以推断中风后患者的经络、穴位、脏腑失调情况,可以为辨证分析和治疗提供参考。

中风组背部红外热像图上显示出督脉高温带断续、缩短的现象,提示督脉脉气失调是中风后的病理机制之一;偏瘫患者背部两侧区域上中胸椎段明显失对称,单侧出现低温区域,反映出中风后患者上焦心肺脏气失调的病机;脑梗塞所致偏瘫,背部两侧区域上中胸椎段瘫痪侧皮温低于健侧皮温,而脑出血后偏瘫患者则表现为瘫痪侧与低温区不一定同侧,说明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病机有别。

 
 
医用红外热像仪对于人体内在脏腑组织、经络等病变反映在体表代谢的异常有很好的探査作用,其将不可见的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转化为可视的红外热图构成变化,能对疾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早期预测作用,具有直观、便捷、可动态观察疾病演变趋势的优点。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中医四诊中望诊的拓展与延伸,为中医理论、辨证分型提供了可视化、客观化依据,符合中医“司外揣内”的观念。若能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一步研究疾病与证候、体质的关系,其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项辅助工具,将会更有效地服务于医疗事业 。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