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特点和影响因素介绍

2024-02-06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987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

Ag决定簇和Ab分子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分子表面特异的可逆的弱结合力;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1、 亲和力(affinity) 是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抗原表位之间相互适应而存在的引力。这是抗原与抗体之间固有的结合力。

2、亲合力(avidity) 是指反应系统中整个抗原分子与相应抗体之间的结合能力。

亲和力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和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数目相关。亲和力越大,抗原抗体结合越牢固。

K=抗原抗体复合物浓度/(游离抗原浓度*游离抗体浓度)

K值大的抗体与抗原牢固结合,不易解离,说明该抗体有高亲和力。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血清学反应条件下,抗原抗体均带负电荷,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周围形成水化层,成为亲水胶体。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表面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 电解质作用下,中和胶体表面电荷,使疏水胶体靠拢,形成可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的专一性。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互补性

2、交叉反应: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抗原表位,可与彼此相应的抗血清发生反应

3、可逆性: 解离后抗原抗体仍保持原有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4、影响因素:抗体与抗原间的亲合力,亲合力越高,结合越牢固,越不易解离;环境因素-pH、离子强度

5、比例性: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需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前带(prezone):抗体过量。后带(postzone):抗原过量。等价带(equivalence zone):抗原抗体比例合适

6、阶段性:亲水胶体转疏水胶体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几秒至几分钟,不出现可见反应),非特异性促凝集(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合温度pH电解质等环境因素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出现肉眼可见沉淀、凝集、细胞溶解等反应,数分钟至数小时)

3、抗原抗体的反应影响因素:

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1.理化特性2.Ag决定簇数量3.Ag决定簇种类
抗体:1.来源2.特异性与亲和力3.浓度

环境条件:
电解质:0.85%NaCl*使[ Ag-Ab ]表面的电势下降,失去电荷,破坏水化层,形成凝集或沉淀。浓度过高出现盐析。

酸碱度:pH6~9*酸凝集:当pH为3左右时,接近细菌Ag的等电点,可出现非特异性凝集。

蛋白质具有两性电离性质,每种都有固定的等电点。反应液中pH过高或过低都可影响抗原或抗体的理化性质。

温度:15~40℃,冷凝集为4℃。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增高,分子运动加快,反应速度加快,但结合不牢固,易解离;温度低,反应速度慢,但结合牢固。

四、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免疫标记
免疫原和抗体的制备(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

1、免疫原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反应的物质。半抗原是指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与载体结合后可具有免疫原性。

2、特异性IgG抗体的纯化方法有盐析法、凝胶过滤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等;制备单价特异性抗血清可采用亲和层析法和吸附剂方法。

1)、可溶性免疫原制备:粗提——组织匀浆制备,细胞的破碎。

2)、可溶性免疫原提纯:超速离心法,选择性沉淀法,凝胶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电泳法。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