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板实验(Hole Board Test)的深度剖析
一、实验核心原理
孔板实验,由Boissie和Simon在1962年提出,长久以来在药理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其本质在于观察动物对新环境的好奇与恐惧反应,尤其是逃逸行为,从而探究其背后的心理状态。当动物频繁探头,既是对新环境的好奇探索,也透露出其潜在的逃避倾向。药物对动物探头行为的影响,能够间接反映其是否具有抗焦虑或引发焦虑的效应。
二、实验操作流程
孔板实验在大鼠与小鼠之间的实验设计有所区别。大鼠所使用的测试箱体,通常呈木质,其尺寸固定为长66厘米、宽56厘米、高47厘米,箱体底部设计有四个直径3.8厘米、深度1厘米的圆孔。而对于小鼠,测试箱体较小,长为44厘米、宽40厘米、高27厘米,孔洞的直径为3厘米、厚度为1.8厘米。实验时,通常选择成年的雄性大鼠或小鼠,将其置于孔板中央,背对观察者。每当动物的头部消失在孔中时,即被记录为一次探头行为,持续记录5至10分钟内的探头次数和时长。
三、实验关键考量
在进行孔板实验时,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