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数智化实验室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革命。它正从效率、安全、数据质量乃至科研范式等多个维度,重新定义“实验室”的边界。
2025年9月10日,在第二十一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BCEIA)展会期间,安捷伦科技举办了一场“数智实验室用户与媒体圆桌”的论坛。安捷伦多位领导人与来自盛虹石化、戴纳科技的行业实践者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自动化与高质量数据如何共同推动实验室走向“黑灯化”、“无人化”和“智能化”。
圆桌讨论聚焦于AI驱动黑灯实验室的落地挑战与未来愿景,并由此延伸至技术瓶颈、行业变革与生态共建等层次。
嘉宾合影(左起):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兼大中华区高级市场总监 郑欣
安捷伦助理副总裁、大中华区技术解决方案总监 康瑜容
江苏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质检中心经理 郭媛媛
北京戴纳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迟海鹏
安捷伦全球软件本地化中心负责人、安捷伦中国实验室生产力创新中心经理 葛奇
黑灯实验室是从检测到科研范式的全面变革
对于未来黑灯实验室落地后的景象,盛虹石化质检中心经理郭媛媛女士为我们绘制了蓝图:首先是人员成本变化,黑灯实验室落地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可交由机器人去做,减少了基础性、规律性操作对人工检测的需求。其次是对检测人员场景的友好性,可将人从繁重、高毒危险化学品等相关实验中解救出来。此外,对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及降低实验室能耗等成本控制具有极大意义。
在被问到黑灯实验室的具体落地时间,戴纳科技董事长迟海鹏先生判断,三到五年内,AI驱动的黑灯实验室将广泛应用于检测环节并赋能生产优化。
迟海鹏先生指出:“这是一场由市场需求而非行政命令推动的变革。黑灯实验室带来的不仅’减人’,更是’范式革命’——它将实验生产力的主体从人转变为AI与机器人。在未来五到十年,化工研发领域的黑灯实验室普及率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智能化的核心:数据、接口与协同生态
实验室智能化发展当下面临几大挑战,仪器自身的智能化、端口、边界;高质量数据的筛选、传输、互通。
对此,安捷伦大中华区技术解决方案总监康瑜容回应,智能不仅体现在仪器操作,更体现在数据解析与方法优化。例如,在科研场景中,AI可帮助筛选实验参数、解析质谱数据、甚至重现文献结果,从而将研究人员从繁琐劳动中解放出来。
安捷伦实验室生产力创新中心经理葛奇补充,安捷伦开发的“自动化控制中间层”正是为了打通不同仪器、机器人及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他强调:“开放与合作是实现数智化的关键前提。”这一观点也得到郭媛媛的认同,她呼吁仪器厂商“以战略眼光设计开放、兼容的软硬件接口”,为未来实验室留出升级空间。
技术要整合,思维要转变
整个数智化的变革,技术当然是最关键的,此外,怎样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理解并且有效地使用智能化技术,也是一个挑战。葛奇坦言,推动变革的初期遭到一些操作人员抵触,害怕被自动化、AI所取代,如何帮助用户克服这种“技术恐惧”呢?安捷伦通过在上海建立自动化演示实验室,邀请客户亲身体验人机协作、智能化方案的实际效果,从而减轻一线操作者对“被替代”的忧虑。
康瑜容则认为,明确优先级和现实目标同样关键。“客户往往既有自动化需求,又希望一步到位实现智能化。我们必须帮助他们界定清晰的项目阶段与预期,才能保证项目成功。”
安捷伦的角色:从仪器供应商到生态共建者
打造合作的创新体系是数智化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在此过程中,避免成为“数据孤岛”是用户也是众多仪器供应商关心的问题,对此,葛奇先生表示,安捷伦通过标准化接口与本地化创新,正与戴纳、盛虹等伙伴共同构建可兼容、可扩展的数智化生态。他透露,安捷伦已在能源化工、新材料、合成生物学、食品、环境、科研、中药等多个领域落地了联合项目。
康瑜容也表示,安捷伦未来在设计仪器时,“自动化友好”将成为一个关键指标,从而快速适应未来实验室的需求。
未来已来:从“工具赋能”到“人人皆可科研”
未来实验室的技术核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硬件或软件,而是包括仪器本身的AI化与自进化能力、垂直行业大模型的训练与高质量数据交易机制、以及数据确权与合规流通体系的建立。
迟海鹏先生描绘出一幅广阔图景:未来的检测将不再局限于中心实验室,而是通过模块化、分布式的“小微实验室”深入社区、超市甚至家庭。人人皆可随时检测食品、环境样品,数据实时上传形成宏观预警网络。
而在研发端,“人人都可能成为科学家”。他解释说,”当AI与自动化承担了所有重复性、技能型操作后,人类只需专注创意与设计。只要你能想到,就有可能通过AI实验室实现。”
正如这场讨论所揭示的那样,实验室的数智化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场涉及工具、流程、人和合作方式的全面进化。它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发现知识、创造产品、定义未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