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助力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由我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拟定于2022年4月16日-1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现将会议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联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
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22年4月16日-17日(15日全天报到)
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三、会议安排
(一)开幕式暨特邀主旨报告
1.拟邀请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介绍我国气候变化、大气污染防治有关政策与措施;
2.邀请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就减污降碳协同增效,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等重大环境问题作特邀主旨报告。
(二)征文及研讨的主要议题
会议安排了27个学术议题,设27个分会场。分别为:
(1)电力行业减污降碳技术及应用;
(2)非电行业工业烟气减污降碳技术及应用;
(3)CO2捕集、利用与固定(CCUS)技术;
(4)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5)城市碳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
(6)复合污染下的碳污协同溯源及防控技术;
(7)中国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
(8)O3和VOCs监测溯源与执法管控;
(9)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
(10)区域与城市臭氧污染防控;
(11)颗粒物污染控制与技术;
(12)区域空气质量的调控原理与技术途径;
(13)城市空气质量日管理;
(14)大气沉降与生态环境效应;
(15)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环境;
(16)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创新;
(17)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
(18)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
(19)恶臭异味监测及防治技术;
(20)钢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新技术及应用;
(21)建材、水泥及固废焚烧烟气污染控制技术;
(22)石油石化行业污染防治技术;
(23)脱硫脱硝资源化新技术;
(24)生活垃圾及工业危废焚烧烟气净化技术;
(25)固废资源热转化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
(26)等离子技术在大气环保领域的应用;
(27)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
学术议题召集专家详见附件2。
(三)墙报交流
会议期间专门设置墙报交流区域,论文作者可墙报交流研究成果,墙报尺寸宽90cm×高120cm。
(四)环保科技成果展
会议期间将举办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案例及大气环境监测新技术、新产品、新仪器成果展览展示活动,推进环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论文征集
1.论文摘要不超过500字,全文不超过5000字,论文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要素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等。
2.请在论文后面标注作者的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以便进一步沟通。
3.会前将印刷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请提交论文人员将电子版论文全文至
cseshg@126.com信箱。
论文截止日期:2022年3月20日。
五、参会报名
参会可通二维码和电子邮箱方式报名。
1.关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议管理系统小程序进行在线注册。
2.第二十六届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参会回执表(附件3)电子版发至邮箱:
cseshg@126.com
六、会议注册
1.参会代表会议服务费2000元/人,学生代表凭学生证1600元/人,企业代表2900元/人。
2.缴费
(1)银行汇款
单位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开 户 行:中国光大银行北京礼士路支行
账 号:7501 0188 0003 31250
注:1.请发送汇款底单(扫描件)、开具发票的纳税人识别号和发票抬头到论坛专用邮箱;2.汇款注明:“26届大气会议+姓名+电话”;个人汇款需备注正确的发票抬头。
(2)在线支付:请扫描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议管理系统二维码在线支付。
(3)现场缴费:报到现场可刷银联卡(POS机)缴费。
(4)发票
①电子发票:电子发票链接将发送至代表在会议系统注册的手机号和邮箱,请自行下载、打印使用。
②纸质发票:纸质发票将于会议结束后一个月内邮寄给参会代表。
七、疫情防控要求
1.参会人员报到时应出示“行程码”和“健康码”绿码,并配合体温检测;
2.会议不接受疫情高、中风险等级地区人员参会;
3.会议期间,所有参会人员需全程佩戴口罩,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须报会务组并及时就医;
4.参会代表需严格遵守杭州市疫情防控要求。
八、会务组联系方式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务组
联系人:刘红光 张中华 王国清 马建民 饶阳
电 话:18500050178
邮箱:
cseshg@126.com
附件1:会议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
郝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岑可法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副主任委员:
徐祥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侯立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刘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宋君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张远航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贺 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小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王 桥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员
陈松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朱 彤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高 翔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
严 刚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委员(按姓氏以拼音为序):
安太成 伯 鑫 岑超平 车慧正 陈 琪 陈建孟 陈良富 陈敏东 陈文韬 陈耀强 陈长虹 程 杰 程 平 程苗苗 程水源 党小庆 邓 双 邓积光 丁 焰 董 林 段 雷 段二红 段玉森 范绍佳 方双喜 方向晨 冯银厂 付 强 付晴艳 高 松 郭 耘 虢清伟 韩 梅 郝郑平 何 洪 何 捷 何 炽 胡 非 胡京南 黄海保 黄张根 江 霞 姜克隽 蒋春来 荆国华 雷 宇 李 莉 李彩亭 李健军 李俊华 李松庚 苑春刚 李卫军 李相贤 李晓东 李振国 李正强 林金泰 刘 诚 刘 欢 刘 恢 刘 坚 刘 磊 刘昌俊 刘红年 刘建国 刘建琨 刘立成 刘庆岭 刘树华 刘志明 柳静献 陆克定 陆胜勇 栾志强 罗永明 吕小明 马 良 马春元 马鹏飞 马永亮 毛洪钧 毛志伟 梅 毅 苗世光 倪 红 聂 磊 宁 淼 宁 平 潘月鹏 彭 悦 彭仲仁 羌 宁 秦 凯 瞿 赞 邵 敏 沈成银 沈恒根 沈健林 石 川 石爱军 史国良 宋国君 宋少洁 谭钦文 唐晓龙 唐幸福 陶明辉 田贺忠 汪黎东 王 灿 王 琳 王 琪 王 强 王格慧 王家德 王建成 王健礼 王书肖 王体健 王小明 王新春 王新明 王学军 王雪梅 王自发 魏凤玉 翁小乐 吴 烨 吴学成 吴忠标 席劲瑛 向晓东 肖文德 谢剑锋 谢品华 谢绍东 邢 奕 修光利 徐明厚 薛文博 薛志刚 闫克平 严 密 严志军 晏乃强 燕 丽 杨 林 杨林军 姚 群 要茂盛 叶代启 尹 航 袁自冰 詹望成 张 凡 张登松 张钢锋 张军营 张立强 张丽娟 张清宇 张润铎 张少君 张士汉 张新民 张兴赢 张永生 张涌新 张长斌 张自力 赵 毅 赵 瑜 赵 震 赵少华 赵永椿 郑君瑜 周 振 朱 雷 朱 跃 朱爱民 朱法华 朱天乐 朱廷钰 竹 涛 邹铭敏
附件2:
学术议题召集专家
议题1: |
电力行业减污降碳技术及应用 |
召集人: |
高 翔 |
院 士 |
浙江大学 |
|
朱法华 |
教 高 |
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 |
议题2: |
非电行业工业烟气减污降碳技术及应用 |
召集人: |
李俊华 |
教 授 |
清华大学 |
|
吴忠标 |
教 授 |
浙江大学 |
|
唐幸福 |
教 授 |
复旦大学 |
议题3: |
CO2捕集、利用与固定(CCUS)技术 |
召集人: |
张士汉 |
教 授 |
浙江工业大学 |
|
荆国华 |
教 授 |
华侨大学 |
议题4: |
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 |
召集人: |
燕 丽 |
研究员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
|
张新民 |
研究员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议题5: |
城市碳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控制 |
召集人: |
雷 宇 |
研究员 |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
|
姜克隽 |
研究员 |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
议题6: |
复合污染下的碳污协同溯源及防控技术 |
召集人: |
史国良 |
教 授 |
南开大学 |
|
李卫军 |
研究员 |
浙江大学 |
|
方双喜 |
教 授 |
浙江工业大学 |
议题7: |
中国大气污染物与碳排放清单 |
召集人: |
薛志刚 |
研究员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伯 鑫 |
教 授 |
北京化工大学 |
议题8: |
O3和VOCs监测溯源与执法管控 |
召集人: |
沈成银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高 松 |
高 工 |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 |
议题9: |
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 |
召集人: |
叶代启 |
教 授 |
华南理工大学 |
|
郝郑平 |
教 授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
黄海保 |
教 授 |
中山大学 |
|
程 杰 |
教 授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议题10: |
区域与城市臭氧污染防控 |
召集人: |
郑君瑜 |
教 授 |
暨南大学 |
|
谢绍东 |
教 授 |
北京大学 |
|
谭钦文 |
教 高 |
成都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议题11: |
颗粒物污染控制与技术 |
召集人: |
闫克平 |
教 授 |
浙江大学 |
|
柳静献 |
教 授 |
东北大学 |
议题12: |
区域空气质量的调控原理与技术途径 |
召集人: |
陆克定 |
研究员 |
北京大学 |
|
段 雷 |
教 授 |
清华大学 |
|
吴学成 |
教 授 |
浙江大学 |
|
孙友文 |
副 研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程苗苗 |
高 工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议题13: |
城市空气质量日管理 |
召集人: |
宋国君 |
教 授 |
中国人民大学 |
|
杨 林 |
高 工 |
陕西省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中心 |
议题14: |
大气沉降与生态环境效应 |
召集人: |
刘学军 |
教 授 |
中国农业大学 |
|
刘 磊 |
教 授 |
兰州大学 |
|
沈健林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议题15: |
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环境 |
召集人: |
刘树华 |
教 授 |
北京大学 |
|
范绍佳 |
教 授 |
中山大学 |
|
苗世光 |
研究员 |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
|
胡 非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议题16: |
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创新 |
召集人: |
丁 焰 |
研究员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
毛洪钧 |
教 授 |
南开大学 |
|
陈耀强 |
教 授 |
四川大学 |
议题17: |
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 |
召集人: |
李健军 |
研究员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
刘建国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议题18: |
大气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 |
召集人: |
赵少华 |
正高工 |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
|
付 强 |
研究员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
车慧正 |
研究员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
刘 诚 |
教 授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议题19: |
恶臭异味监测及防治技术 |
召集人: |
陈建孟 |
教 授 |
浙江工业大学 |
|
席劲瑛 |
研究员 |
清华大学 |
议题20: |
钢铁、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新技术及应用 |
召集人: |
朱廷钰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
邢 奕 |
教 授 |
北京科技大学 |
议题21: |
建材及固废焚烧烟气污染控制技术 |
召集人: |
岑超平 |
研究员 |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
何 捷 |
研究员 |
中国建筑材料研究总院 |
议题22: |
石油石化行业烟气污染深度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
召集人: |
方向晨 |
教 高 |
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
江 霞 |
教 授 |
四川大学 |
|
马 良 |
教 授 |
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 |
议题23: |
脱硫脱硝资源化新技术 |
召集人: |
马春元 |
教 授 |
山东大学 |
|
黄张根 |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
董 林 |
教 授 |
南京大学 |
议题24: |
生活垃圾及工业危废焚烧烟气净化技术 |
召集人: |
陆胜勇 |
教 授 |
浙江大学 |
|
严 密 |
副教授 |
浙江工业大学 |
议题25: |
固废资源热转化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控制 |
召集人: |
邓 双 |
研究员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
张 凡 |
研究员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
议题26: |
等离子技术在大气环保领域的应用 |
召集人: |
竹 涛 |
教 授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
王 琪 |
教 授 |
北京交通大学 |
议题27: |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 |
召集人: |
唐晓龙 |
教 授 |
北京科技大学 |
|
邓积光 |
教 授 |
北京工业大学 |
|
何 炽 |
教 授 |
西安交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