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本次论坛主题:
新技术新方法在肿瘤和心血管领域的应用。整场会议大咖云集、技术前沿、内容全面。
其中,
英国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斯高研究院创始人郝国梁博士,将于
10:25-10:55 在本次会议就”
心脏交感神经递质神经肽Y(NPY)在ST段抬高型心梗中的致心律失常研究“ 主题进行发言。
请各位提前
扫码预约,
7月9日(周六)8:30-11:30 我们不见不散!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兴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正在催生中医药研究范式的转变,避免了以往以发现单一靶点、单一机制、药物单体为导向的中医药学研究,为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学规律的研究模式和方法学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实施,给我们以良好的契机,朝向解决中医药学研究卡脖子问题的阐释,打牢中医药学基础研究的根基,切实落地中医药学的作用机制和原理。
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专门设置了“中医药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学科方向。这是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突破的必经之路,也是提供支撑并创造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的有力保障。
从2003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就进入了大爆炸的时代。而今,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成像研究、表观遗传、生物质谱、组学发展、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等新技术、新方法的更新和迭代,每天刷新着我们的认知,打包应用于我们对中医药学基础实验的各种研究中,并努力为解读中医药的作用和原理贡献力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特承办此次中医药前沿技术论坛,共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咖,与院科技创新工程的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前沿技术、方法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场景、应用方式,打造中医药学实验研究的前沿高地,并为大家带来一场科学交流的盛宴。
会议主题:
新技术新方法在肿瘤和心血管领域的应用
会议时间:
2022年7月9日(周六)8:30-11:30
专家介绍:
聂广军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研究员
主题发言:基于纳米技术的抗肿瘤策略探索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国科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会士,Nano Letters 副主编。研究方向为纳米递送技术、材料生物学,研究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课题组在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lood, JACS, JB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no Letters, 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Biomaterials, Haematologica, Brit J Haematol, Antioxid Redox Sign, Cancer Letters, Small和Nanomedicine等发表论文140余篇;申请抗肿瘤应用等相关发明专利40余项(授权中国专利20余项,美国授权专利3项,日本专利1项,专利转让2项)。相关研究成果被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ure Reviews of Cancer,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Blood等进行了重点推荐和报道。
李鹏程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主题发言: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与应用进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研究院院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551光谷人才计划。主要从事生物功能检测技术与光电医疗仪器研究,发展了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生物功能多参数光学检测等技术,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主持研发的光电生物医学仪器已在数十家临床与科研机构应用。在IEEE TMI,NeuroImage,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17项,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现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罗大力 首都医科大学 教授
主题发言:中药有效成分对抗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作用和机制及其应用开发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细胞内钙信号转导及其调控;心血管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病理生理机制及其靶点和新药研发。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北京市自然基金和教委重点等项目15项。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SCI论文第一和责任作者50余篇。其中近三年以责任作者分别在《Circulation》、《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和《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等杂志发表心肌损伤和心律失常机制研究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郝国梁 英国牛津大学 研究员
主题发言:心脏交感神经递质神经肽Y(NPY)在ST段抬高型心梗中的致心律失常研究
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客座研究员,斯高电生理研究院创始人, 2012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8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生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郝国梁博士主要从事交感神经对心脏电生理的调控作用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研究。熟悉膜片钳,多通道矩阵式电生理标测,高分辨率动作电位及钙顺变荧光标测等电生理科研技术。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 Circulation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齐震 镁伽科技 研发科学家
主题发言:iPSC-心脏类器官推动新药发现
镁伽科技研发科学家,东京工业大学理学博士。从事胚胎干细胞分化研究,主攻心脏肝脏分化以及药物的时效性研究。2016-2018年与日本岛津制作所共同研究开发胚胎专用高质量矿物油项目。2016-2021年与日本京都大学今西未来教授团队共同研究人工合成蛋白质对细胞生物钟影响的相关研究。2020-2021年与日本九州大学上平正道教授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基于生物工程技术的肝细胞系。2020-2021年在日本医道medical公司实习并与东京大学教授秋山徹团队共同开发干细胞上清液产品,外泌体提纯相关项目。2021年10月加入镁伽鲲鹏实验室,致力于打造类器官自动化平台,期望推进类器官自动化平台在国内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