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缩小规模以实现放大:实验室级切向流过滤 (TFF) 的关键作用

2025-08-06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07

样品浓缩与缓冲液置换的普遍需求
几乎在生物技术的每个角落,从开发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 和 mRNA 疫苗到蛋白质纯化,样品浓缩和缓冲液置换都是基础步骤。这些过程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影响开发时间表,并决定最终产品的可行性。数十年来,切向流过滤 (TFF) 一直是工业规模进行这些工作流程的黄金标准。

实验室规模的困境:从工业 TFF 到离心机
虽然 TFF 在中试和生产环境中是首选,但传统的 TFF 系统对于典型的研究实验室通常不切实际。它们占地面积大、死体积大(导致小体积样品时出现产品损失)以及操作复杂,使其不适合研发中灵活、低体积的需求。

这一困境促使研究界为实验室规模的工作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死端过滤 (DEF),最常见的形式是离心超滤装置。它们体积小、操作简单且专为小体积设计,使其成为事实上的解决方案,对于无法使用大型 TFF 系统的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合理的折中选择。

死端过滤的隐性成本
任何在实验室花费数小时使用离心装置处理样品的人都知道,这种折中伴随着显著的缺点。这些传统工具虽然常用,但存在关键限制:
  • 过滤速度慢: DEF 本质上迫使液体和溶质直接压向膜表面。这导致膜快速污染和浓度极化,显著减慢过滤过程,延长本已繁琐的任务。

  • 样品损失和聚集风险: 高浓度的分子被直接压在膜表面,加上离心的剪切力,可能导致蛋白质发生不可逆的聚集和变性。这导致具有活性的功能产品的产量降低。

  • 劳动密集型操作: 死端装置需要手动操作,需要人工干预、仔细的样品处理,并且常常仅仅为了跟踪体积而中断流程。

  • 可放大性有限: 死端装置用于更大实验室规模量的可放大性受限,常常迫使用户并行运行多个装置或对同一装置进行重复处理。


构想理想方案:实验室级规格的 TFF 性能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研究人员不必妥协呢?理想的实验室级系统会是什么样子?
它需要结合两种技术的最佳特性。它应具备 TFF 的高过滤速率和温和处理特性,同时保留小体积适用性和死体积(这正是死端过滤最初吸引人的地方)。这样的系统将提供更快的处理速度、更高的产品回收率、减少手动操作时间以及有价值的工艺数据——所有这些都集成在一个紧凑的台式设备中。

µPulse® - TFF 系统:弥合差距
这一理想如今已成为现实。µPulse - TFF 系统专为弥合这一差距而设计,在具备 TFF 强大功能的同时,满足了实验室规模工作的便捷性需求。它通过整合两个领域的优势,直接解决了死端装置的局限性:
  • 采用微流控技术的微型化 TFF

µPulse 的功能核心是其滤芯芯片,该芯片的设计融合了 TFF 与微流控泵送技术。这种集成将死体积减少至仅 650 µL,且可 100% 回收,确保对于珍贵的小体积样品实现最小的产品损失。

  • 快速样品处理

样品持续循环流动,切向流保持膜孔畅通,从而使渗透流速比死端离心装置快达四倍。

  • 自动化体积追踪

µPulse 利用基于重量的体积传感进行实时、精确的体积追踪,无需人工检查。通过设定目标浓缩因子或缓冲液置换体积,研究人员可以放心地让系统无人值守运行,在确保工艺重现性的同时释放宝贵时间。

  • 可放大工艺

无论用户是想放大还是缩小规模,µPulse 都能让用户在研究规模上控制工业 TFF 的所有参数。


结论
µPulse 系统的出现代表着一次明显的进步,它用自动化、高效且温和的工艺取代了离心装置缓慢、易样品损失且依赖人工的特性,最终将 TFF 的真正性能优势带入了研究实验室。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产品信息!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