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C臂CT影像在肺结节活检中的应用
中国国家癌症中心(NCC)定期报告全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统计数据。数据表明,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早检早诊早治疗是肺癌极为有效的方式。穿刺活检是术前获得肺部结节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影像学(三维C臂CT、螺旋CT、B超等)的方式,在特定的位置和导向下,通过特定的穿刺方式,将一定数量的组织抽吸出来,制作成样本用于病理检查。
影像引导下的肺结节主要诊断方式
1. 经皮穿刺活检
穿刺活检是获得肺部结节的重要手段,传统CT引导的穿刺活检,对于直径大于30mm的结节穿刺活检诊断率在90%以上,但是对于直径小于10mm的结节,诊断率在70%~80%之间以上。穿刺活检为有创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气胸发生率为13-19%,肺出血发生率为18-22%。
2. 经支气管镜活检
支气管镜检查,尤其是柔性支气管镜检查,是气道检查、气道病变诊断、治疗性气道分泌物抽吸以及经支气管穿刺活检以诊断肺实质性疾病的主要工具。常规支气管镜检查的诊断率较低(约为70%),通过结合CBCT和各种先进透视系统,已证实可提高诊断率至86-94%。经支气管检查安全性较高,相关并发症较低,气胸和气道出血的发生率远低于经皮穿刺活检。
三维C臂CT引导肺结节活检的优势
近年来,三维C臂CT逐渐应用于临床,与传统CT相比,具有扫描快、实时引导、三维重建等优点。普爱医疗三维C臂CT采用锥形束X线扫描代替体层CT的X线二维扫描,重建后直接得到三维图像。
移动灵活 突破CT室协调使用限制
常规的经皮穿刺活检手术会选择在CT引导下实施,而CT归属放射科,CT室日常需应对大量患者检查,呼吸科如需使用CT,要提前预约排队。此外,患者在CT室开展呼吸介入手术,呼吸科手术团队需要克服跨科室耗材和人员的调度,程序相对复杂,治疗效率低。普爱医疗三维C臂CT采取可移动式设计,搭配手术室/内镜室其他设备,可辅助完成一站式术中定位+诊疗+验证。
术中实时成像 减少CTBD偏差
由于术前CT扫描的肺容量(在全吸气、屏气、接近总肺活量时)与手术时患者的肺容量(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机械通气,容量接近功能残气量)不同,就会产生一种称为CT-to-body 偏差(CTBD)的现象。除了肺容量的差异外,手术过程中与通气策略、氧气补充以及使用工具操纵气道相关的肺不张的发展,都可能会导致CTBD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偏差对于在全身麻醉期间的下叶结节尤为普遍。三维C臂CT则可以为手术提供实时图像引导,明确工具与病灶的关系,从而提高肺结节的阳性检出率。
三维成像 看得全 看得清
在二维图像中,活检钳和病变位置可能出现重叠,无法准确地引导活检钳到达目标位置。而三维C臂CT可以提供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维重建图像以及类CT断层图像,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活检钳和病变位置关系,诊断率大幅提高。
此外,小结节、毛玻璃不透明结节,被骨性结构掩盖或接近一些组织结构(如纵隔和横膈膜)的结节在二维透视下通常是不可见的,三维C臂CT的三维成像可以帮助术者发现并实时引导支气管镜和活检钳到达目标位置,从而提高活检效率。
相较于CT引导手术 辐射剂量更低
螺旋CT引导下的经皮穿刺活检手术通常需要拍摄5次左右,医护及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较大。而三维C臂CT引导下的手术,平均单次辐射剂量约为螺旋CT的1/3,即应用三维C臂CT引导,平均每场手术受到的辐射剂量约为1.5次螺旋CT的剂量。
精准的定位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对于肺结节精准诊疗,不论是经支气管入路还是经皮入路诊疗技术,应用三维C臂CT引导均是提高病灶靶点的定位精度和操作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普爱医疗三维C臂CT,术中实时三维成像,大视野、较高分辨率清晰显示、剂量低风险小,移动灵活,搭配导航/机器人便捷,应用场景广(手术室、内镜室、ICU可用,可移动支持多科室共用),可用于活检、治疗、评估等环节。如果您想了解三维C臂CT具体信息,欢迎留言或咨询400-025-6366
单位名称: |
详细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望溪路97、99号
|
qq:
3404184080
|
联系电话: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