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国人熟知的疾病治疗方法,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世界所承认。它的起源极为久远,据考证,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 灸法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与使用以后,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艾灸,形成了灸法。“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到处生长,因其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树枝燃料,而成为灸法的最好材料,通过艾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药性(化学作用),随着艾火的热力(物理作用)透入刺激穴位,通过经络、神经、体液、免疫机能等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机能体系而作用于人体,从而达到治疗、保健之效用。灸法是我国的发明, 是我国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数千年,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传播五洲,推广全球。它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掌握;(因为针法有严格的操作要求),安全、无副作用;治疗成本低廉(灸疗一次只相当于几毛钱);效果显著。
但在传统的艾炙过程中,由于燃烧的艾条产生的烟、热等都是向上运动的,而病人大都是躺在病床上,病患处通常位于艾条的下方,烟与热只有少部分能抵达患处,有效成份大打折扣,效率很低,所以用传统的艾炙治疗的时间较长,要有医护人员一直不断地操作,劳动强度大。现在虽然出现了一些炙疗盒,虽然能同时点燃多根艾条,烟热可相对集中,但患处仍处于艾条的下方,利用效率仍较低。但在传统的炙疗过程中,为了提高疗效,常常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在艾条 中加入行气血,逐寒湿,活血化淤的多味中药,以加强治疗的效果,这些中药中的大部分有效成分,都是在燃烧的状态下,以烟的形式释放出来,并在热与红外线的的作用下,沁入肌肤,发挥出最好的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现代技术,使烟与热可向下运动,直接完全抵达患处,大大提高了疗效和效率,并使操作更为便利和安全。
褥疮是一压迫性溃疡,多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更加摩擦损伤,染毒而致,病变可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骼。由于病人的肌体活力及免疫力下降,这些破溃之处的伤口常常无法愈合,导致更严重的溃烂持续发展,以致危及生命。而本实用新型对褥疮治疗有很好的疗效,一旦发现皮肤损伤,立即使用本实用新型给予治疗,艾条熏灸具有温经散寒,宣通血脉,促进局部循环作用,而且具有杀菌排脓、减少渗出、祛腐生新和收敛止痛作用,在治疗的过程中,艾烟中的烟油会遇冷凝结,吸附在伤口的表面,形成一个既防菌又透气的薄保护层,防止病患增大。加上艾条燃烧过程产生的红外线及热量,使伤口表面的渗出液全部烘干结痂,使伤口表层出现复杂的生理过程,促进表皮形成。据最新的相关医学杂志报导,褥疮经艾炙治疗,均极有效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是一种效果明确,价格低廉治疗良法,值得应用推广。另外本实用新型对顽固性溃疡、关节炎、冻疮、肠胃疾患等多种病症都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