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纳米科学中心近日在SMAL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纳米材料作为有细胞活性人造细胞器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个有趣的现象:细胞在剪切力条件下培养的时候,会吸收更多的纳米颗粒,并且没有附加的细胞毒性。
文章中采用了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做为实验细胞。将细胞培养在ibidi通道载玻片中,之后使用含有纳米颗粒的培养基,以一定的剪切力刺激细胞,细胞吸收的纳米颗粒的量比静置状态下有显著的升高。
分享一下这个实验的细节,或许大家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研究领域的灵感。
一、实验准备实验材料及设备
pPEG:在800nm直径的二氧化硅表面包被多聚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pRGD:在800nm直径的二氧化硅表面包被L-精氨酸、甘氨酸和L-天门冬氨酸的多聚物(Arginylglycylaspartic acid ( RGD ) is a tripeptide composed of L -arginine , glycine , and L -aspartic acid)
灌流管,15cm,1.6mm直径(ibidi,Germany,10962)
串联管(ibidi,Germany,10830)
封口夹
实验方法
在实验开始前一天,请将所有需要使用的试剂,培养基,通道载玻片,灌流管都在37℃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放置过夜,排除由于温度差产生的微量气泡。
一)培养细胞
准备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按照常规细胞培养方法进行培养。最好使用比较健康的内皮细胞,以防在做流体实验时候细胞不能稳定贴壁。
按照下面流程铺细胞:
二、搭建流体系统
2.连接通道载玻片。使用串联管,将通道串联起来。这样可以在同一个条件,同一种液体的刺激下培养不同的样本。
在细胞贴壁后,将串联管如如图示插入串联管
在每一个注液孔中加满培养基,要注意不能把气泡加入在注液孔中。
用1ml的无菌注射器吸满培养基,小心插入如图的孔中,不要引入气泡。
小心推入培养基,直到第一个串联管有培养基微微冒出。
小心的将串联管弯过来,插入相邻的注液孔中。不要产生气泡。
继续推动注射器,直到第二根串联管也被充满,继续推动注射器充满下一根串联管。
重复上面的操作,继续充满所有的通道和串联管。
将所有的串联管连接好后,将加满液体排除气泡的灌流管用封口夹夹住。
小心将灌流管的一个鲁尔接头从联通管中拔出,插入最后一个注液孔中。
小心将注射器移除,在注液孔中加满培养基,将灌流管的另一个接头插入。
串联灌流系统搭建完成。
三 实验结果
如图所示,对于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剪切力为г4=4 dyn/cm2时比静置条件г0吸收pRGD这种纳米材料有非常显著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