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Bordet发现在加热灭活的血清中加入新鲜血清可恢复杀菌作用,并认为血清的杀菌作用需要两种不同的物质:一种是耐热的,因免疫而作用增强,并特异性地与免疫原发生反应,即现在所知的抗体;另一种不耐热,在免疫与不免疫血清中均存在,提示是一种非特异的补充成分,被命名为补体。以后又证明,防御素与补体为同一成分,统称为补体。各种动物红细胞抗体加补体可引起免疫溶血现象,所以认为补体为血清的单一成分。
直到20世纪初,Ferrata首先发现补体成分并不单一,透析新鲜血清可得到非水溶性的优球蛋白部分和水溶性的假球蛋白部分。这两部分单独都不能使已结合抗体的红细胞溶解,如先与优球蛋白部分结合,再与假球蛋白部分作用可导致溶血;如次序相反,则无溶血现象。由此可见,补体的溶血作用是由两种成分依次反应引起的,优球蛋白和假球蛋白部分分别被命名为补体第一成分(C1)和补体第二成分(C2)。后来又陆续提出了补体第三成分和补体第四成分,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确定这四个补体的反应顺序为C1→C4→C2->C3。50年代至60年代发现C3也并非单一成分,而是由六个因子组成的复合体,即由C5、C6、C7、C8与两个C9组成的补体末端复合物。60年代,研究者发现C1也非单一成分,是由C1q、C1r及C1s三个亚成分组成的。以上所述即为补体经典途径的11种成分。
1954年,Pillemer等在血清中发现一种非抗体成分,命名为备解素(即现在所称的B因子),它可与一些多糖类物质作用,不经补体前段成分C1、C4 及C2而直接活化C3,并经补体末端效应成分C5~9,即通过补体活化的第二途径而溶破靶细胞。以后,研究者又逐渐认识了C1r、C1s及C4在本质上属于酶成分,发现了补体调节因子如C1抑制物(C1-in)、1因子、备解素(P)以及补体成分的cDNA克隆等。
补体的成分是蛋白质,补体的激活需经蛋白水解发挥作用。补体通过肽链的有限蛋白水解,产生一些新的片段,其中有些直接表现某种功能,有些则再行组装,形成一些新的复合酶,再进一步进行有限的蛋白水解,从而形成复杂的级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