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 在正常组和E-4031条件下,组织水平的APD和CaD空间异质性。
3.5 在复极化受损的过程中,APD和CaD的空间离散度增强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在形成空间不一致性动作电位(AP)和细胞内钙离子(Ca)交替时,是否加重复极化受损AP/Ca的空间异质性。测量并分析了不同刺激周期下最后38次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PD80)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D80)。结果发现,在给予1μM E-4031处理后,出现持续的APD和CaD,且在E-4031条件下,逐拍APD和CaD变化的幅度增加。此外,给予E-4031后,APD和CaD的空间离散度明显增加,且与APD延长程度呈正相关。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E-4031处理后APD和CaD空间离散度的增加趋势更明显,暗示了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增加。
图6 复极化受损增强了离体心脏中APD和CaD的空间离散度。
3.6 |复极化受损时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
最后,采用光学标测技术评估复极化受损对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影响。图7a展示了在对照组和给予1μM E-4031处理下,不同PCL(160ms、150ms和140ms)时从整个标测组织中记录的代表性13拍动作电位(AP)。通过两个连续APD的差异,发现动作电位交替现象在给予1μM E-4031处理后更为明显。在对照组,AP交替发生在PCL = 232.0±32.7ms,但未观察到心律失常。给予1μM E-4031后,AP交替发生在PCL = 310.0±28.3ms,表明易感性增加。在PCL = 132.5±16.0ms时,4个心脏出现心室颤动,形成传导阻滞。图7b和7c显示了不同处理条件下连续5拍的AP激活传导模式,其中给予1μM E-4031处理后传导明显受干扰,导致传导阻滞和激动折返。综合来看,复极化受损与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相关。这些结果揭示了复极化受损对心律失常发生的潜在影响。
图7 复极化受损时,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