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 | 炎症相关 |
IL-10 | 抗炎 |
IL-19 | 抗炎 |
IL-20 | 主抗炎,某些疾病如肿瘤中促炎 |
IL-22 | 抗炎/促炎双重作用 |
IL-24 | 抗炎/促炎双重作用 |
IL-26 | 促炎 |
IL-28A (IFN-λ2) | 促炎 |
IL-28B (IFN-λ3) | 促炎 |
IL-29 (IFN-λ1) | 促炎 |
免疫系统的"和平使者" IL-10
IL-10 由多种免疫细胞合成,主要包括 CD4+ Th1、Th2、Th17 细胞、Treg 细胞、DC 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另外,小胶质细胞和心脏巨噬细胞也能产生 IL-10。IL-10 同二聚体与 IL-10RA 结合,诱导受体二聚化,进而 IL-10R2 与 IL-10-IL-10R1 复合物结合,导致 Jak1 和 Tyk2 磷酸化,继而触发 STAT3 的磷酸化并激活、二聚化并入核,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5]。IL-10 被认为是典型的免疫抑制细胞因子,作为免疫系统的“和平使者”,具有强效抗炎特性,有效遏制过度免疫反应,同时参与伤口愈合、自身免疫调控和体内稳态[6]。由于 IL-10 强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肿瘤免疫治疗和慢性病毒感染等领域都有临床试验,尽管面临系统给药副作用及耐受性等挑战,但 IL-10 的医学潜力仍值得深入探索与挖掘[7]。
02
"成双成对"的 IL-12 家族
▐ 细胞因子成员: IL-12、IL-23、IL-27、IL-35、IL-39
▐ 特征:均由异二聚体构成,具体为 α 亚基 (p19、p28、p35) 和 β 亚基 (p40、Ebi3) 的不同组合:构成 IL-12 (p35/p40)、IL-23 (p19/p40)、IL-27 (p28/Ebi3)、IL-35 (p35/Ebi3)、IL-39 (p19/Ebi3)。α 亚基具有 IL-6 超家族的四螺旋束结构特征,β 亚基与 1 型细胞因子受体胞外区结构相关。
尽管这些细胞因子都通过 JAK-STAT 信号通路发挥功能,但它们在生物学活性上却大相径庭。IL-12 与 IL-23 主要作为促炎/促刺激细胞因子,强化炎症信号,对免疫平衡及炎症反应至关重要。而 IL-27 兼具促炎和抗炎双重特性,促进 Th1 分化同时抑制 Th17 细胞发育,由于 IL-27 通过结合 gp130 受体发挥作用,也时常被归类为 IL-6 家族。IL-35 主要由调节性 T 细胞分泌,具有抗炎作用[8]。2016 年 Wang 等人首次报道了 IL-39,并在后续研究中证明了脂多糖 (LPS) 激活的 B 细胞能分泌天然形式的 IL-39[9]。基于 IL-12 家族亚基不同组合,科研界还假设并合成了 IL-Y (p40/p28),用于探索自身免疫性疾病[10][11]。
因子 | 炎症相关 |
IL-12 | 促炎 |
IL-23 | 促炎 |
IL-27 | 促炎/抗炎 |
IL-35 | 抗炎 |
IL-39 | 促炎 |
家族"双星"IL-12 和 IL-23
IL-12 作为重要促炎细胞因子,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 (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分泌,亦见于其他造血细胞类型[8]。它能促进 Th1 细胞分化,增加 IFN-γ 产生,从而增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靶向 IL-12 在抗肿瘤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曾一度被广泛认为是肿瘤治疗的有效突破口,但因其脱靶毒性和给药效率问题,其临床转化受到局限。2023 年以来,多家 MNC 舍弃 IL-12 管线,但也有部分企业不懈地寻求解决毒性和半衰期问题的办法。近期,部分科研人员将目光转向脂质纳米颗粒 (LNP)/外泌体高效递送,这些局部给药途径成为探索热门方向[12][13][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