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Optica Letters文献:超分辨光片成像—全细胞尺度分辨率突破至7.5nm

2025-07-1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37

近日,中国科学家团队在光学成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名为HOPE-STORM的高数值孔径斜平面显微镜系统。这项研究成果由丁卓立、赵显傲、王磊等17位学者共同完成,以《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whole cells using a high numerical aperture oblique-plane microscope》为题,于2025年5月19日发表于光学领域顶级期刊《Optics Letters》。该系统通过创新性整合玻璃尖端物镜与斜平面光路设计,首次实现了全细胞尺度下7.5纳米精度的三维超分辨成像,为细胞器动态研究提供了革命性工具。

重要发现
01光学技术突破
研究团队设计的HOPE-STORM系统攻克了传统显微技术的三大瓶颈:

高数值孔径斜平面成像:采用单物镜(NA=1.40)同时完成照明与检测,通过远程聚焦模块(O2)校正倾斜像差。关键创新在于引入玻璃尖端物镜(O3),通过压缩光锥将有效检测NA提升至1.42,光子收集效率达32.1%,比传统斜平面显微镜(obSTORM)提高3.5倍。

平顶光片照明:四通道激光经鲍威尔棱镜整形为均匀平顶光束,形成30°倾斜照明光片,在x'轴向实现9微米瑞利长度,大幅降低光毒性。

双通道同步采集:利用二向色镜分光设计,双相机同步采集信号,确保双色成像串扰率<1%,为蛋白质互作研究奠定基础。

02成像性能验证
在COS-7细胞微管成像实验中,系统展现出卓越性能:
单分子定位精度:横向定位精度达7.59 nm(y轴),轴向精度29.3 nm
全细胞成像能力:通过压电平台实时漂移校正(<5 nm)和TB级数据处理管线,实现5×5 μm大视野拼接,突破传统超分辨显微镜的视野限制

03生物学应用突破
核孔复合体纳米测绘
在U2OS细胞中,通过DNA-PAINT技术标记Nup96蛋白,首次获得全细胞核尺度下NPC的三维结构:
重建308个核孔复合体,解析出53.2±5.7 nm的核质环间距
傅里叶环相关(FRC)分析显示分辨率达7.5 nm,创斜平面显微镜分辨率新纪录

线粒体分裂机制解密
通过双色成像技术同步捕捉线粒体外膜与DRP1蛋白:
发现DRP1在分裂位点形成直径200-600 nm的环状结构
首次建立线粒体分裂三阶段模型:
早期阶段:DRP1环直径>400 nm,起始募集
中期阶段:环收缩至200-400 nm,线粒体出现明显缢缩
晚期阶段:DRP1解聚,线粒体完成分裂

创新与亮点
01攻克三大技术壁垒
NA损失难题:玻璃尖端物镜设计解决传统斜平面显微镜的NA衰减问题,使有效NA达1.42,为单分子成像提供充足光子

深度成像局限:平顶光片照明结合30°倾斜角设计,将成像深度延伸至全细胞范围,信噪比比TIRF技术提升5倍

动态追踪瓶颈:通过嵌入式聚苯乙烯珠实时定位,实现纳米级漂移校正,支持长达数小时连续观测

02开创性应用价值
细胞器互作解析:首次在完整细胞中量化DRP1环状结构尺寸,修正体外冷冻电镜得出的模型误差

标准化生物标尺:以核孔复合体为基准建立7.5 nm分辨率标准,为超分辨显微镜性能评估提供新范式

大数据处理革新:开发TB级图像拼接算法,实现斜平面到水平面的几何畸变校正,处理效率比传统方法提升20倍

总结与展望
HOPE-STORM系统通过融合高数值孔径物镜、玻璃尖端光路优化及平顶光束照明三大核心技术,成功突破超分辨显微镜在成像深度与分辨率间的传统权衡。其7.5纳米精度的全细胞三维成像能力,不仅首次实现核孔复合体的原位纳米测绘,更揭示DRP1蛋白在线粒体分裂中的动态组装规律,为细胞器功能研究树立新标杆。未来通过集成无衍射光束照明与深度学习辅助定位,该系统有望将活细胞超分辨成像速度提升百倍,推动"成像组学"时代的到来。这项由中国团队主导的创新技术,已为全球生命科学研究者打开纳米尺度探索生命奥秘的新视窗。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Ding Z, Zhao X, Wang L, Luo S, Yang T, Fan C, Lu J, Xiong S, Li W, Xu T, Gu L, Ji W. Three-dimensional super-resolution imaging of whole cells using a high numerical aperture oblique-plane microscope. Opt Lett. 2025 Jun 1;50(11):3529-3532. 

DOI:10.1364/OL.550216.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