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基础。线粒体DNA (mitochondrial DNA, mtDNA) 为母系遗传(即细胞质遗传),具有基因组结构简单,且不发生重组现象,突变固定后形成的多态性位点既能反映出群体遗传特征,用于分析种群分化和种属关系等。
01
服务流程
序列多态性分析
群体遗传多样性
群体单倍型分析
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测
03(方法较多,此处仅供参考)
BioEdit和clustalx软件对Sanger测序结果进行分析整理;
MEGA 4.0软件统计序列的碱基组成与含量、碱基信息位点数量,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基于K2-P的邻接(NJ)系统发育树;
DNAsp 5.10软件制作核苷酸岐点分布图,统计变异位点位置,单倍型分布等;
Arlequin 3.1软件精确计算Fst值,Tajima's D 和Fu's FS中性检验,以及进行AMOVA分析等;
PopART 1.7 软件进行单倍型中介连接网络( median-joining) 分析。
(以COI基因检测3个群体为例)
序列碱基组成:分析不同群体中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差异。
分析结论:A+T含量(70.5%)明显高于C+G含量(29.5% ),碱基组成具有明显的偏向性。
表1.COI基因片段的序列组成
群体遗传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群体的基因序列突变类型进行分析,计算出群体间单倍型多样性及核苷酸多样性。
分析结论:共定义了33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平均为0.990,核苷酸多样性平均为0.10851。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大小差异不大。
表2.COI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群体单倍型分析:在单倍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单倍型在各个群体的分布情况,各个单倍型间的进化关系,各个群体间的关系。
分析结论:3个群体的COI基因序列明显聚为2个聚类簇,这3个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并且POP1与POP2、POP3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POP2和POP3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
图1.基于COI基因序列的构建单倍型网络中介图
NJ系统发育树:基于遗传距离对各个样品进行聚类分析。
分析结论:这说明3个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并且3个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POP2和POP3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与单倍型网络中介图相符。
图2.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的NJ发育树
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分析方差分析:主要是看群体间基因流动情况,以及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
分析结论: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结果显示POP3与POP2、POP1间的基因交流频繁。AMOVA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来自于群体内。
表3.基于COI基因的群体间Fst (对角线下)和Nm值(对角线上)
表4.种群AMOVA分析
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测:判断种群在进化历史上是否发生过种群扩张。
分析结论:POP3和POP2个群体Tajima'sD为负值,而Fu's中性检测值不为负值,POP1群体Tajima'sD和Fu's中性检测值都不为负值,说明这3个地理群体可能都没有经历快速种群扩张。
表5.3个群体的Tajima'sD和Fu'sFS中性检测值
以上来自擎科项目分析模板,无实际研究意义。
擎科现可提供测序+分析全套服务,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