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重要的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原理是利用报告分子(如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核酸探针,然后将探针与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靶DNA杂交,若两者同源互补,即可形成靶DNA与核酸探针的杂交体。此时可利用该报告分子与荧光素标记的特异亲和素之间的免疫化学反应,经荧光检测体系在镜下对待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优点
荧光原位杂交与其他原位杂交技术相比,荧光原位杂交具有很多优点,主要体现在:
①FISH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更经济安全。
②FISH的实验周期短,探针稳定性高,特异性好,定位准确,能迅速得到结果。
③FISH通过多次免疫化学反应,使杂交信号增强,灵敏度提高,其灵敏度与放射性探针相当。
④多色FISH通过在同一个核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可同时检测多种序列。
⑤荧光原位杂交既可以在玻片上显示中期染色体数量或结构的变化。也可以在悬液中显示间期染色体DNA的结构。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基因定性、定量,整合、表达等方面的研究中颇具优势,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遗传病诊断、病毒感染分析、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和基因组研究等许多领域,在临床检验、教学和研究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因(或DNA片段)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图谱绘制
荧光原位杂交目前应用的基因定位的主要方法是FISH。分离到的DNA序列直接通过FISH,同时采用多种颜色荧光素的标记探针,结合中期染色体和间期细胞方面的信息,可快速确定一-系列DNA序列之间的相互次序和距离,完成基因制图。用不同颜色炎光索标记2个不同的DNA链,而且他们在染色体上的距离大于1Mbp时,可以依据不同探针信号的排列关系分辨他们在染色体上的顺序。
若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 5-Burd )处理细胞,能够获得高分辨显带的染色体,提高DNA链标记到染色体上的分班能力。如使用间期细胞,2个DNA链的距离可以缩短至50kb,这个间距是染色体上分辨距离的1/20,不同探针的次序可以通过测量间期细胞的距离来确定。确定DNA链在染色体上的精细位置适用于检在某些特殊的染色休易位和缺失。标记同一-DNA链与不同种属细胞的染色体杂交,可以找出不同种属之间的同源基因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从而了解种属之间的进化关系。
IMSTAR是Françoise Soussaline博士于1985年创立于法国巴黎,致力于发展图像学分析设备,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面研发智能全自动临床图像分析设备,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六代产品,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临床图像设备之一,也是全球唯一的可以实现智能全自动分析的系统,在生命科学智能图像分析系统领域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已经长达10年。
IMSTAR旗下产品涉及组织学、病理学、分子学、细胞遗传学等方面,在细胞遗传方面主打产品为CYTOSTAR,其中包括和染色体核型分析、FISH、mFISH、CGH、HER2/Neu、荧光计数、中期/间期肿瘤诊断NFR、核DNA含量PM、有丝分裂指数MI、Rare Cells、慧星、微核、APO动力学等,并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所需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