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三伏天阳气足,以热驱寒!分享4个小妙招,养出温暖好体质~

2023-07-2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59

三伏天是一年里最炎热的日子,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热浪的暴击。

此时,天地间阳气最充足,人体的阳气也达到高峰,体表毛孔大开,很多在身体里面的寒、湿、痰饮,被排出的几率比平时更大一些,所以三伏天是个黄金调理期。

 

所谓:“一年养阳看春夏,春夏养阳看三伏”,虚寒、阳虚、体内寒湿重的人,这正是改善体质的大好时机。体质改善了,身体那些缠绵难治的毛病,也更容易调理了。

 

养阳黄金季,改善湿寒体质就现在


做好这4件事,借天时祛寒事半功倍:

1

合理地晒太阳

《黄帝内经》说,夏季要“无厌于日”,就是千万别怕晒太阳。阳气亏虚的人,在夏季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接受阳光的普照,是最顺应自然的养生法。


三伏天,是最适合晒背的时期,一定不要错过。

晒背有以下好处



1、驱寒保暖:阳虚体质导致的女性手脚冰冷、痛经、鼻炎、腹痛、拉肚子等都有改善。

2、更耐寒热:增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多人都有反馈越晒太阳反而越不怕热,很多人都放弃了空调风扇,冬天也不怕冷了。

3、改善肤色:尤其是后背有寒气,经络淤堵的人,皮肤会有很多粉刺、疙瘩。晒背后,能打通督脉,加快身体的代谢,皮肤变得光滑细腻,脸上也红润有光泽,不再晦暗。

4、缓解抑郁:晒太阳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调节中枢神经,从而使人体感到舒展而舒适。就普通人来说,连续10天半个月阴雨天后,心情也会变差,而碰上艳阳高照的时候,心情很容易变得愉悦。

 

2

艾灸

 

 

此时艾灸,是借助三伏天时旺盛的阳气,既可以防湿气伤脾,能给内虚的身体补阳气,还可以把身体里寒湿邪气一起排出来,一举三得

 

寒湿体质者,灸对了可能会出现一些排寒反应,比如,开始咳痰、痰多、痰白;大便变稀;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冒凉气等,都是正常反应。

 

注意:同房、大量饮酒、大汗淋漓、发高热、精神情绪过于激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不建议艾灸;也不建议晚上11点后艾灸;阴虚者慎用:火上浇油!

艾灸穴位推荐


艾灸什么穴位,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去选择。当然也有几个适合大部分人养生、保健、缓补身体的穴位,它们分别是:

大椎穴:大椎穴是寒湿之气最易入侵的穴位;大椎穴还是“诸阳之会”,所以艾灸这个穴位最能益气补阳。



中脘穴:中脘是养胃大穴,胃经是经过面部的,胃经气血不足就会造成面部的皱纹和衰老,疏通胃经、养胃,是最好的防止面部下垂、法令纹的方法;加上夏天里人的脾胃都比较虚弱,没有胃口,中脘穴还能促进消化、和胃健脾,多艾灸这个穴位,夏天感觉脾胃要舒服很多。



神阙穴:神阙穴就是我们肚脐眼的位置,大补元气的穴位。配合灸关元,有较明显的瘦腹的效果。



关元穴:妇科大穴,很多妇科问题都会取这个穴位。经常艾灸关元,还可以刺激肾气的活跃,补充肾气,相当于在往我们的“健康银行”里贮存肾气,防止它的快速消耗。



足三里:足三里穴能调和天地人,能治人身体上中下诸病,尤其补下半身诸虚。不管三伏天艾灸保健取穴如何变,足三里是唯一不变的选择。



涌泉穴:涌泉穴是调治失眠的一个穴位,艾灸涌泉穴能引火下行,防治虚火,改善睡眠,同时更能滋阴补肾,可预防艾灸上火。



这些穴位每个可以灸上十五分钟左右。

 

3

三伏贴




三伏贴的药物多为大辛大热之品,取其温阳散寒之功,适合阳虚、寒湿、虚寒体质的人。


贴法:一般在每年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一次一般贴4个小时。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注意:使用三伏贴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比如对三伏贴上的药物过敏,对三伏贴所使用的胶布过敏,都会导致皮肤上出现红肿、瘙痒等。还有的人贴敷三伏贴后,皮肤上会起水泡,有接触性皮炎等,如果不对症,还有可能会导致问题加重。

 

4

泡脚

 

 

三伏天泡脚,会让气血流动更通畅,对药物的吸收率更高。身体有寒气的人,可以选择艾叶、生姜;寒湿重的人,可以把藿香正气水直接滴在泡脚水里。

 

容易痛经、腰腿酸痛的女性,可以选择艾叶+当归+益母草;有风寒湿痹痛的,可以选择艾叶+桑枝+干姜。

 

当然,也可以选择轻松的内调方式扶阳气祛湿寒!

 

三伏天是借助天机改善体质的绝佳时期,身体有寒的朋友们,一定要珍惜这个调养机会哦!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