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芒果师兄
肿瘤的转移是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可分为7步:①上皮-间充质转换EMT;②血管生成;③侵袭表型的获取;④内渗进入血管,CTC形成;⑤外渗和定植;⑥肿瘤微转移灶形成;⑦肿瘤巨转移灶。肿瘤转移动物的模型选择非常关键。在肿瘤免疫研究中,小鼠模型最常见!但是,我们要明白,核心问题不是如何造模,而是造什么样的模,选择大于努力。我们要熟悉领域内已有成果和常见模型,才能为自己的课题选到合适的实验动物肿瘤模型。
肿瘤动物模型一般分为:①肿瘤细胞系移植模型CDTX;②人源肿瘤组织异种移植模型PDTX;③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④基因修饰肿瘤模型;⑤自发性肿瘤动物模型。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特点。最好的做法可能是将细胞注入到匹配的器官中,这样只要等着它们形成原发性肿瘤,然后转移到次级部位就行了。例如,转移性黑素瘤细胞系可以注射到小鼠的皮下,之后就会转移到小鼠的肺部。
KPC肺转移动物模型
KPC小鼠同时携带K-RasG12D和LSL-Trp53R172H两种致病突变,一般用于胰腺导管腺癌(PDAC)、结直肠癌发生和转移机制研究,治疗药物筛选、研发和评价。KPC新生小鼠胰腺正常,不存在肿瘤细胞,在8~10周龄时,胰腺内可出现前体病变或胰腺上皮内瘤变;大多数小鼠在16周龄时发展出局部侵入性胰腺导管腺癌(PDAC),并伴有密集的促纤维增生反应。此外,在约80%的KPC小鼠中体内可以观察到肿瘤的转移,主要在肝脏和肺部组织中,这些部位也是人类胰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
动物模型的不确定因素很多。①细胞系。不同肿瘤细胞系成瘤率不同,结合自身选取成瘤率高的细胞系进行实验。②小鼠品系。肿瘤细胞系移植模型分为两种:将人源肿瘤细胞系或肿瘤组织移植到小鼠;或者将小鼠肿瘤细胞移植到小鼠。前者为异种移植必须选择免疫缺陷小鼠(如裸鼠,NOD/SCID,NSG),后者为同种移植,选择与肿瘤细胞系来源一致的小鼠(如C57BL/6品系来源的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就要选择C57BL/6系小鼠)。③小鼠周龄、体重、性别。通常为6-8周,18-22g,雌雄均可(乳腺癌要选雌性,前列腺癌要选雄性)。在一个实验研究体系中,尽可能保持上述参数一致。
构建肿瘤转移模型的方式有很多,根据肿瘤细胞的接种方式,可以分为:①尾静脉注射:通过尾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细胞首先经过肺部毛细血管网,随后进入全身动脉循环,引发广泛的转移灶。此模型适用于血液病和肺转移的研究。②心内注射:将肿瘤细胞注入小鼠左心室,使其进入体循环。这种方法常用于引发骨、脑部的转移瘤模型。③颈动脉注射:将肿瘤细胞注入小鼠颈动脉,可用于构建脑部的转移瘤模型。④原位注射:将肿瘤细胞直接植入小鼠的特定器官。在药物筛选,尤其是抑制肿瘤转移和生长方面,得到广泛应用。⑤腹腔注射:将肿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导致一定比例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和腹水形成。此模型适合研究特定类型的肿瘤转移,如卵巢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