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原代肝细胞,代谢性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Primary Hepatocyte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是一种与代谢紊乱相关的肝脏疾病,早前曾被称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M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严重形式,极有可能发展为包括肝硬化、肝癌在内的终末期肝病。原代肝细胞(Primary Hepatocytes)作为高度保留体内生理特性的细胞模型,在MASH研究中具有核心应用价值。鉴于此,IPHASE作为体外研究生物试剂引领者,研发生产了MASH供体的原代肝细胞,助力MASH 疾病研究。
图片来源:"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The Lancet 397
一、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简介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M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更新命名,更名后能更准确地反映这种疾病与代谢紊乱之间的联系。MASH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及肥胖等因素密切相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挑战。MASH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进一步发展的更为严重的形式,和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相比,其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的风险大大增加,进而导致由肝脏坏死引起的死亡率增加,这也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采用肝移植术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因。MASH常以肝脏脂质大量堆积、脂质代谢紊乱、肝细胞气球样变、炎症和导致纤维化的肝星状细胞活化为特征。
NASH组织学特征(图片来源:Current therapie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NASH)
MASH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纤维化等多个方面。患者通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及相关代谢紊乱,如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以及糖代谢调节受损或糖尿病。其可能因素涉及“二次打击”学说。
1、初次打击:胰岛素抵抗与肝脂肪变
【脂质代谢失衡】
a.脂肪酸摄取增加:肥胖时脂肪组织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FFA)经门静脉入肝,超过肝细胞代谢能力。
b.脂肪酸合成亢进:高糖饮食激活SREBP-1c,促进ACC、FASN等酶表达,肝细胞内脂肪酸从头合成增加。
c.脂质氧化/输出减少:线粒体功能障碍(如PPARα活性抑制)导致β-氧化效率下降,VLDL组装缺陷使甘油三酯(TG)滞留。
2、二次打击:炎症与纤维化启动
【氧化应激与脂毒性】
a.过量FFA在线粒体氧化中产生大量活性氧(ROS),诱发脂质过氧化,损伤肝细胞膜及DNA。
b.毒性脂代谢物(如神经酰胺、二酰甘油)激活 PKC、JNK通路,抑制胰岛素信号。
【炎症信号级联】
a.脂滴破裂释放的FFA激活 TLR4/NF-κB通路,诱导TNF-α、IL-6等促炎因子分泌,招募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形成炎症灶。
b.NLRP3炎症小体激活,释放IL-1β、IL-18,加剧肝细胞损伤。
【肝纤维化形成】
a.持续炎症激活肝星状细胞(HSCs),使其从静息态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分泌 I、III型胶原,形成纤维间隔。
MASH不仅极有可能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等终末期肝病,还对全身多个系统均有影响,例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目前,MASH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是减重,其药物研发并不顺利,主要原因归结为MASH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障碍为相关药物研究带来了极大挑战。合适的体外模型对于MASH的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物研发研究至关重要。
二、原代肝细胞与MASH研究
原代肝细胞(Primary Hepatocytes)是指从动物肝脏直接分离的天然细胞,因其保留体内肝脏的代谢功能与基因表达谱,成为MASH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及治疗靶点验证研究的核心模型。
1、原代肝细胞在MASH研究中的优势
【代谢功能完整性】保留糖原合成、脂肪酸β-氧化、胆汁酸代谢等关键通路(如CYP7A1介导的胆固醇转化)。
【信号通路真实性】胰岛素信号(IRS-PI3K-AKT)、核受体调控(PPARα/γ、FXR)等与体内一致。
【病理模型相关性】可模拟肝细胞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信号的级联反应,而细胞系常缺失关键病理特征。
2、原代肝细胞构建MASH体外模型
【脂质过载模型】通过FFA混合物和高糖刺激,可以模拟肝脂肪变性。
【炎症-纤维化模型】通过脂毒性、炎症因子和纤维化信号联合刺激,可以模拟MASH进展。
【代谢综合征共病模型】通过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等多因素干预,可模拟临床复杂性。
通过原代肝细胞构建MASH体外模型,研究人员可进行脂毒性信号通路解析、线粒体功能研究、药物代谢与毒性评估等关键MASH机制的探索,为MASH相关药物筛选与研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原代肝细胞模型研究挑战与发展方向
【技术挑战】
a.细胞活性维持:原代肝细胞体外存活时间短,需优化培养条件。
b.个体差异:供体遗传背景、代谢状态差异影响结果一致性。
c.细胞互作:单一细胞模型缺乏肝内非实质细胞(如Kupffer细胞、星状细胞)的交互作用,难以完全模拟体内炎症微环境。
【模型进阶策略】
a.多细胞共培养:加入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构建更接近体内的微环境,复现MASH中的细胞互作。
b.3D球状体或类器官培养:增强细胞间接触,模拟更真实的体内环境,延长培养周期。
c.微流控器官芯片(Liver-on-a-Chip):整合血流动力学刺激,在微流控装置中实现长期药物代谢模拟。
综上所述,原代肝细胞作为最接近体内生理状态的MASH研究模型,在其机制解析、药物研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通过优化培养体系与结合新兴技术(如3D培养、器官芯片),其应用正从单一细胞功能研究向系统性病理模型拓展,为MASH的精准治疗提供关键实验依据。
三、IPHASE相关产品
然而,获取高质量MASH供体的原代肝细胞面临技术分离与供体资源合规的双重挑战,需通过优化分离流程、标准化供体筛选及遵守法规协同解决。IPHASE作为体外研究生物试剂引领者,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突破MASH研究瓶颈,攻克分离技术与伦理合规壁垒。在原代肝细胞分离技术方面,IPHASE科研人员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两步胶原酶灌流法(Seglen灌流法)的原代肝细胞分离方法,并根据MASH肝组织特性进行分离技术改良,可以分离得到高纯度和高活性的MASH供体原代肝细胞。在供体资源伦理合规方面,IPHASE具有丰富的样本资源库,MASH供体经严格筛选,来源清晰,并经合规性评定,有伦理和知情,免除了后顾之忧。
IPHASE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构建的双护城河,不仅解决了MASH原代肝细胞的获取难题,更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药物研发的全链条服务能力。在MASH药物研发管线持续扩容的背景下,该模式有望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核心基础设施,为代谢性疾病领域的突破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