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蛋白质浓度测定中,传统方法如 Bradford法 和 Lowry法 虽然应用广泛,但存在以下局限性:
1.
样品稀释需求
高浓度样品(如纯化后的浓缩蛋白)需多次稀释才能落入标准曲线线性范围,操作繁琐且可能引入稀释误差(如移液偏差)。
2.
试剂依赖性
依赖显色反应(如Bradford试剂结合蛋白),需额外试剂配制和孵育时间(通常需10-30分钟),无法即时检测。
3.
干扰因素多
Bradford法对去垢剂(如Triton X-100)、强酸强碱敏感;
Lowry法易受还原剂(如DTT、β-巯基乙醇)干扰。
4.
样品消耗量大
需数十至数百微升样品(如Bradford法通常需50-100 μL),对珍贵微量样本(如原代细胞裂解液)不友好。
与传统方法相比,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法通过以下特点实现了 “免稀释”快速检测:
1.
直接测量
基于蛋白质中色氨酸(Trp)和酪氨酸(Tyr)在280 nm的固有吸光度,无需添加试剂,直接通过吸光度计算浓度,省去显色反应步骤。
2.
超微量检测能力
仅需1-2 μL样品,尤其适合微量或珍贵样本。
通过光程缩短技术(如将1 cm光程缩短至0.05 mm),直接扩大线性检测范围(例如:1 mm光程下A280=2对应10 mg/mL,而0.05 mm光程下可测至200 mg/mL),避免稀释需求。
3.
实时性与高通量
测量时间短(<10秒),可快速评估多个样品。自动化检测,减少人为操作误差。
对于一些抗体生产研发的用户,通常蛋白浓度比较高,样品量比较大,同时样品又很珍贵。比如在抗体药物生产的层析纯化阶段,需快速测定多个洗脱组分的蛋白浓度以优化收集窗口。若采用Bradford法,仅样品稀释和孵育就可能耗费数十分钟,显著拖慢流程。而超微量紫外法(A280)通过直接测量、秒级出结果的特性,可无缝整合到自动化纯化系统中,实现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控,将传统数小时的质控环节压缩至几分钟内完成。
然而,传统的超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蛋白浓度高于100mg/mL时,误差就会偏大。以IgG蛋白为例:
蛋白(IgG)浓度范围 |
% 误差 |
小于 10 mg/mL |
±3% |
10 – 45 mg/mL |
±5% |
45 – 110 mg/mL |
±10% |
110 – 220 mg/mL |
±20% |
220 – 400 mg/mL |
±50% |
当浓度大于100mg/ml时,偏差可能大于20%,通常是不同被接受的。目前很多用户使用的检测方法是用可变光程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方法实现。如图:
虽然这一方法解决了测量精度的痛点,然而这种方法还有很多需要优化的地方:
A. 每次测量需要消耗至少200ul的样品;
B. 且检测上限最高只有300mg/ml;
C. 检测时会消耗大量的耗材,增加长期使用的检测成本;
D. 占用很大的实验室空间。
有没有一台仪器可以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呢?
2025年的春天,我们带着新面世的
超微量紫外高精度旗舰版本(NanoDrop Ultra AP)来到了位于南京市的某知名上市药企,研发和质检的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拿出来两个样品(抗体1: 180mg/ml和抗体2: 150mg/ml)
让我们现场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研发老师:测试结果出人意料,又快又准,测三个样速度2分钟,每次只要取2ul的样品;以前我们要8分钟,而且样品量要100ml, 还得清洗器皿,定期换管子,买耗材好麻烦;
质检老师:之前的方法还需要电脑上操作,验证也得在电脑上做,确实不方便;
研发老师:这是什么神器,你们为啥不早点推出呢?
谢谢老师们的认可,这是NanoDrop新品:
多功能高精度核酸蛋白测定仪。
1. 检测上限提高至400mg/ml(IgG)
2. 三次重复测量时间仅需2分钟
3. 每次检测仅需2ul样品
4. 无需任何耗材
5. 占地面积小,仅需572cm
2的空间
6. 一机多用,除了高浓度蛋白检测,还拥传统NanoDrop的全部功能
更多关注,请联系我们:
芮徕(上海)实验仪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