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荧光仪器凭借高灵敏度、低检出限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医药等领域中砷、汞、硒等痕量元素的检测。在实际操作中,仪器易受试剂配置、管路状态、参数设置等因素影响,出现荧光强度异常、基线漂移、读数不稳定等故障,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重复性。以下结合仪器工作原理,系统梳理进样系统、氢化物发生系统、原子化系统及检测系统的常见故障,提供具体处理方法,并补充操作优化建议,为操作人员提供实用参考。
进样系统故障是原子荧光检测中最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进样量不足、管路堵塞或漏液,核心原因与样品前处理、管路维护及泵管状态相关。若样品溶液中存在大量沉淀或悬浮物,未经过滤直接进样,会导致进样针或管路堵塞,表现为进样时溶液流速变慢、荧光信号突然下降甚至无信号;若进样针与管路连接处密封不严(如硅胶管老化、接头松动),会出现漏液现象,实际进入反应系统的样品量减少,导致检测结果偏低。此外,蠕动泵泵管长期使用后会出现磨损、变形,泵管弹性下降会导致进样体积重复性差,读数波动明显。处理此类故障时,需先停止进样,拆下进样针用稀硝酸(5%)浸泡 30 分钟后用去离子水冲洗,疏通堵塞;检查管路连接处,更换老化的硅胶管与松动的接头;若泵管磨损严重,需按仪器规格更换新泵管,并调整泵压至合适范围(通常为 0.3-0.5MPa),确保进样体积稳定。日常操作中,样品需经 0.45μm 滤膜过滤,避免杂质进入系统,同时定期(每 200 次进样后)检查泵管状态,延长其使用寿命。
氢化物发生系统作为原子荧光仪器的核心反应单元,其故障主要体现在反应不完全、气泡过多或无氢化物生成,与试剂浓度、酸度及反应条件密切相关。若还原剂(如硼氢化钾)浓度过低(低于 1%),或氧化剂(如硝酸)加入量不足,会导致样品中待测元素无法充分转化为氢化物,表现为荧光强度显著低于标准值;若反应体系酸度不当(如砷检测需盐酸介质 pH=1-2,酸度偏高或偏低均会抑制反应),会出现反应缓慢、产生大量泡沫的情况,气泡进入原子化器后会干扰荧光信号,导致基线波动。此外,反应瓶内若残留前次检测的试剂废液,会与新加入的试剂发生副反应,生成杂质气体,影响氢化物纯度。处理时需先核对试剂配置比例,确保硼氢化钾浓度为 1.5%-2%(含 0.5% 氢氧化钾稳定),氧化剂浓度符合检测方法要求;通过 pH 计调整反应体系酸度至最佳范围,必要时加入消泡剂(如正辛醇)抑制泡沫产生;每次检测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反应瓶 3 次,去除残留废液。优化建议方面,试剂需现配现用,避免长期放置导致浓度下降,同时定期(每月 1 次)清洗反应管路,防止试剂残留堵塞。
原子化系统故障主要表现为原子化效率低、荧光信号不稳定,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原子化器温度、载气流量及石英管状态。若原子化器温度过低(低于 800℃),氢化物无法充分原子化,会导致荧光强度偏低;若载气(如氩气)流量过大(超过 400mL/min),会稀释原子蒸汽浓度,流量过小(低于 200mL/min)则无法及时将氢化物送入原子化器,两者均会导致信号波动。此外,石英原子化管长期使用后,内壁会附着碳化物或盐类沉积物,形成 “记忆效应”,导致后续检测中空白值升高、峰形拖尾。处理时需先通过仪器控制面板调整原子化器温度至方法规定值(如汞检测需 1000℃),并校准载气流量(通常为 300mL/min),确保流量稳定;若石英管污染,需拆下后用 10% 硝酸浸泡 2 小时,再用去离子水冲洗干净,烘干后重新安装。日常维护中,每次检测结束后需继续通载气 10 分钟,冷却原子化器并清除残留物质,每季度对石英管进行一次彻底清洗,避免 “记忆效应” 影响检测结果。
检测系统故障直接影响信号读取,常见问题包括基线漂移、灵敏度下降及无荧光信号,与光电倍增管、灯源及电路连接相关。若光电倍增管高压设置过低(低于 250V),会导致检测灵敏度不足,信号微弱;高压过高(高于 400V)则会增加背景噪声,导致基线漂移。空心阴极灯若使用时间过长(超过 500 小时),会出现灯能量下降、发光不稳定的情况,表现为荧光强度重复性差;若灯电流设置不当(如砷灯电流超过 15mA),会加速灯源老化,缩短使用寿命。此外,检测器信号电缆接触不良、放大器模块故障,会导致信号无法正常传输,表现为无荧光信号输出。处理时需先调整光电倍增管高压至最佳范围(根据元素类型设定,如汞灯 280-320V),核对空心阴极灯电流(通常为 8-12mA),若灯能量不足需更换新灯;检查信号电缆连接状态,重新插拔接头确保接触良好,若放大器故障需联系厂家维修。优化操作时,空心阴极灯需提前预热 30 分钟,待能量稳定后再开始检测,同时避免频繁开关灯源,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原子荧光仪器操作中,故障预防与日常维护至关重要。建议建立设备使用台账,详细记录每次检测的试剂配置、参数设置及故障处理情况;每周对进样系统、反应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更换老化部件;每月校准仪器的荧光强度、线性范围及检出限,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同时,操作人员需严格遵循标准操作规程,避免因操作失误(如试剂加错、参数设置错误)引发故障。通过科学的故障处理与系统的操作优化,可有效提升原子荧光仪器的检测精度与稳定性,保障痕量元素分析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