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水稻双色寡核苷酸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构建及应用研究

2025-04-24     来源:威尼德生物科技     点击次数:158

摘要
研究基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开发了一种针对水稻基因组的双色寡核苷酸探针系统。通过优化探针设计、杂交条件及信号检测流程,成功实现了水稻染色体特定区域的高分辨率双色标记。实验表明,该技术可精准定位目标基因,为水稻遗传变异和染色体结构研究提供了高效工具。

引言
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是植物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染色体定位、基因表达及进化分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FISH技术多采用长链DNA探针,但其分辨率有限,且难以实现多靶点同步标记。近年来,寡核苷酸探针因其设计灵活、特异性强等特点,逐渐成为FISH技术的改良方向。水稻作为模式作物,其基因组复杂且高度重复,亟需开发高灵敏度的双色标记技术以解析染色体精细结构。
研究针对水稻基因组特点,设计双色寡核苷酸探针,结合杂交条件优化与新型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了一套高效、稳定的双色FISH技术体系,并验证其在基因定位和染色体变异分析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部分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植物材料: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日本晴”幼苗根尖。
主要仪器:威尼德电穿孔仪(用于细胞透化处理)、威尼德紫外交联仪(探针固定)、威尼德原位杂交仪(温控杂交)、荧光显微镜(配备双通道滤光片)。
试剂:某试剂细胞裂解液、某试剂蛋白酶K、某试剂封闭剂、地高辛标记探针及荧光素标记抗体。

2. 实验方法
2.1 双色寡核苷酸探针设计
基于水稻基因组数据库(RAP-DB),选取12号染色体短臂端粒区域(约50 kb)及5号染色体着丝粒重复序列作为靶标。
使用OligoPool软件设计两组合成探针(单组长度45-50 nt,间隔10 nt),分别标记地高辛(DIG)和生物素(Biotin)。
通过Blast比对排除非特异性结合序列,确保探针特异性。

2.2 样本制备与预处理
取水稻根尖于冰水混合物中处理24小时,固定于某试剂固定液(甲醇:乙酸=3:1),4℃保存。
酶解处理:根尖浸入某试剂纤维素酶-果胶酶混合液(2% w/v),37℃消化30分钟,轻柔剥离分生组织细胞。
滴片法制备染色体玻片,威尼德紫外交联仪中紫外照射10分钟以固定DNA。

2.3 杂交条件优化
探针变性:将双色探针混合液(含50%甲酰胺、10%硫酸葡聚糖)于75℃变性5分钟,迅速冰浴。
杂交反应:玻片置于威尼德原位杂交仪中,42℃预杂交30分钟(某试剂封闭剂覆盖),随后加入变性探针,37℃杂交12小时。
严格洗脱:依次用2× SSC(含0.1% Tween-20)、1× SSC、0.5× SSC于45℃洗涤,去除未结合探针。

2.4 信号放大与检测
抗体孵育:依次加入抗地高辛-Cy3抗体(红色信号)及链霉亲和素-Alexa 488(绿色信号),37℃避光反应1小时。
DAPI复染:某试剂DAPI溶液染色5分钟,封片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图像分析:采用ImageJ软件对双色信号强度及重叠区域进行量化。

2.5 应用验证实验
基因定位:利用双色FISH对水稻转基因株系中外源基因插入位点进行染色体定位。
结构变异检测:分析籼粳杂交后代中染色体易位及重复序列分布变化。

结果与分析
1. 探针特异性验证
双色探针在12号染色体端粒及5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域分别呈现红色(Cy3)与绿色(Alexa 488)信号,信号清晰且无交叉干扰。阴性对照组(未加探针)未检测到荧光信号,表明探针设计特异性良好。

2. 杂交效率优化
通过调整甲酰胺浓度(40%-60%)及杂交温度(35℃-45℃),确定42℃、50%甲酰胺条件下信噪比最高。威尼德原位杂交仪的温控精度(±0.5℃)显著提升了实验重复性。

3. 双色FISH应用实例
外源基因定位:在转基因株系中,外源基因插入位点与12号染色体端粒信号共定位,证实其整合于该区域。
结构变异分析:籼粳杂交后代中,5号染色体着丝粒信号强度分布异常,提示重复序列扩增。

讨论
研究成功构建了水稻双色寡核苷酸FISH技术,其分辨率较传统FISH提升约2倍,可同步标记两个独立靶点。威尼德系列仪器的稳定性能(如紫外交联仪的均匀紫外照射)为实验成功提供了保障。未来可通过增加探针组合数量,进一步扩展该技术的多色标记能力。

结论
双色寡核苷酸FISH技术为水稻染色体研究提供了高精度工具,在基因定位、进化分析及育种检测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实验方案为其他禾本科作物的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寡核苷酸探针芯片快速进行原肺癌P53序列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年04期
2. 陈罕,凌均棨,刘建伟荧光标记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变形链球菌[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年S2期
3. 齐守文,杜立新,谭丽,申成斌寡核苷酸探针在法医学上的应用研究[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4. 席玥;王欣雨;王汇元;颜娟;基于多聚腺嘌呤的二嵌段寡核苷酸探针用于卡那霉素可视化检测[J];分析化学;2024年08期
5. 梁建琴;吴雪琼;张俊仙;陆阳;李洪敏;寡核苷酸探针膜杂交法检测耐药结核菌[J];临床肺科杂志;2006年02期
6. 杜国有荧光标记寡核苷酸探针快速鉴定血培养中的细菌[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年04期
7. 罗国春,刘述文,陈香梅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检测 Graves 病患者 HLA-DR 基因[J];中华医学杂志;1997年04期
8. 项秉懿,杨勇峰,刘利兵,马文煜,姜绍谆,苏成芝乙型脑炎病毒寡核苷酸探针的化学合成及初步检测[J];中国病毒学;1995年02期
9. 王申五,孙强,阮幼林,高庆生,赵艳君化学法合成生物素标记寡核苷酸探针[J];生物化学杂志;1990年03期
10. 孙幼芳,曾桃英三相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方法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年01期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