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gE 抗体是猪群感染 PRV 或接种特定疫苗后,机体针对病毒 gE 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 PRV 的防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下从 gE 蛋白的背景、gE 抗体的意义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PRV gE 蛋白的背景
gE 蛋白的本质:gE 是 PRV 编码的一种糖蛋白,属于病毒的非必需结构蛋白(缺失 gE 不影响病毒的复制能力,但会影响病毒的扩散和致病性),主要定位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膜和病毒囊膜上。
功能:gE 与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扩散(尤其是神经组织中的扩散)、毒力增强及免疫逃逸相关。自然野毒株普遍携带完整的 gE 基因并表达 gE 蛋白,而基因缺失疫苗(如 gE 缺失疫苗) 则通过敲除 gE 基因,使其无法表达 gE 蛋白。
二、gE 抗体的产生与意义
产生条件
野毒感染:猪感染 PRV 野毒后,病毒在体内复制并表达 gE 蛋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 gE 特异性抗体,且抗体可在体内持续较长时间(数月至数年)。
疫苗接种:若接种的是非 gE 缺失疫苗(如传统弱毒疫苗),疫苗株仍表达 gE 蛋白,会诱导机体产生 gE 抗体;但目前主流的 PRV 疫苗为gE 缺失疫苗(如 Bartha-K61 株),接种后不会诱导 gE 抗体产生。
核心意义:区分野毒感染与疫苗免疫
这是 gE 抗体最关键的应用价值。由于 gE 缺失疫苗不诱导 gE 抗体,而野毒感染或接种非缺失疫苗会产生 gE 抗体,因此:
gE 抗体阳性:提示猪只可能感染了 PRV 野毒,或接种了非 gE 缺失疫苗(目前后者已极少使用,因此主要指向野毒感染)。
gE 抗体阴性:结合其他抗体(如 gB 抗体)阳性,可判断为接种 gE 缺失疫苗后的免疫应答(gB 是 PRV 的必需蛋白,疫苗株和野毒均表达,其抗体可作为免疫或感染的通用指标)。
三、gE 抗体的检测与应用
检测方法
目前主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 gE 抗体,基于重组 gE 蛋白作为抗原,特异性捕获血清中的 gE 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批量检测的特点,是规模化猪场常用的检测手段。
在 PRV 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疫情监测与诊断:通过检测猪群 gE 抗体阳性率,可判断群体是否存在野毒感染及感染范围。若阴性猪群中突然出现 gE 抗体阳性个体,提示可能有野毒传入,需及时排查传染源。
疫苗免疫效果评估:对于使用 gE 缺失疫苗的猪场,gE 抗体阴性率可反映疫苗免疫的 “净化效果”—— 若群体中 gE 抗体阳性率持续降低,说明野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向 “PRV 净化场” 迈进。
无疫区 / 净化场建设:在 PRV 净化计划中,gE 抗体检测是核心指标之一。通过反复检测和淘汰 gE 抗体阳性猪,最终实现群体 gE 抗体全阴性,达到净化目标(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将 gE 抗体阴性作为 PRV 无疫的标准)。
区分疫苗株与野毒:当猪只 gB 抗体阳性时,若 gE 抗体阴性,可确定为疫苗免疫;若 gE 抗体阳性,则判定为野毒感染(或接种了非缺失疫苗),为疫情处置提供依据。
四、注意事项
检测局限性:gE 抗体仅能反映是否存在 gE 蛋白暴露(野毒感染或非缺失疫苗接种),无法区分感染时间(急性感染或既往感染),需结合临床症状、病毒核酸检测(如 PCR)等综合判断。
疫苗选择影响:若猪场使用非 gE 缺失疫苗,gE 抗体检测将失去区分野毒与疫苗的意义,因此规模化猪场通常推荐使用 gE 缺失疫苗,以配合 gE 抗体检测实现精准防控。
PRV gE 抗体检测是当前 PRV 防控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尤其在 “区分野毒感染与疫苗免疫” 和 “净化场建设” 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控制疫情扩散提供了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