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JNS文献解读:温度骤降,脑波激荡之功能超声解码冷感知的脑状态

2025-08-13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3

功能超声解码冷感知的脑状态
关于参与温度感知的脑区及其相互作用,我们知之甚少。

2024年,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Sophie Pezet教授团队及Mickael Tanter教授团队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IF2023=4.4)上发表了题名为“Specific and Nonuniform Brain States during Cold Perception in Mice”的研究论文。这篇研究旨在通过功能超声成像技术(fUS),探索小鼠大脑在感知冷热刺激时的功能连接模式,特别是研究不同脑区(如躯体运动-扣带皮层和下丘脑)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研究亮点
首次发现脑区反应二分性
躯体运动-扣带回皮层网络与下丘脑在冷感知中表现出特异性分离 —— 冷刺激(尤其是快速降温)增强躯体运动网络连接,同时削弱其与下丘脑的连接,这一模式此前因技术限制未被观察到。

扣带回的情感角色提示
扣带回与躯体运动区的连接在快速降温时增强,结合其已知的情感反应功能,提示其可能参与冷刺激的情感加工(如不适感)。

动态脑状态与冷刺激关联
通过聚类识别出 7 种脑状态,其中 3 种在快速降温时高频出现(特征为躯体运动 - 扣带回与下丘脑的强反相关),1 种在持续冷环境中特异出现(扣带回与其他区域连接降低),揭示冷感知的动态编码机制。

研究结果
小鼠在持续温暖或寒冷环境中的大脑功能连接

通过功能超声成像(fUS)技术,探究了自由活动小鼠在不同恒温地板(15°C寒冷、25℃常温、35°C温暖)暴露20分钟后的脑功能连接(FC)情况,然后,比较了寒冷(15℃)和温暖(35℃)相比常温(25℃)的脑FC动态变化

结果显示,寒冷刺激(15°C)引发最显著的FC改变,19对FC变化中,12对躯体运动网络(SMN)内部连接增强,而6对SMN-下丘脑连接减弱,1对扣带皮层-下丘脑连接增强。温暖刺激(35°C)仅轻微影响FC,其中SMN内部连接增强,SMN-下丘脑连接也增强。

这些结果表明,极端温度(冷/暖)均会强化SMN内部协同,但寒冷特异性地削弱SMN与下丘脑的功能耦合,提示下丘脑可能在冷感知中扮演独特角色。
 

图1. 实验设计与时间线。A:小鼠抵达实验室一周后,通过手术将金属板固定于头骨。恢复1周后,进行为期2周的操作训练与适应。随后根据头骨状况和小鼠状态,进行至少2周的成像实验。B:金属板、探头支架和fUS探头的示意图,以及(C、D)成像平面(前囟-0.34 mm)。C:多普勒图像与小鼠脑图谱(D;Paxinos和Franklin,2012)的定位叠加。感兴趣区域包括:1,8 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后肢区;2,3,6,7 初级和次级运动皮层;4,5 扣带皮层;9,10 下丘脑。E:使用Bioseb设备和fUS成像系统(Iconeus)的实验设置,小鼠暴露于恒温或快/慢速升降温环境。F:成像获取的多普勒信号经过运动伪影阈值去除、拼接、低通滤波、平滑、归一化和SVD滤波处理,最终用于功能连接分析(包括基于种子点的SM静息态网络验证,以及静态和动态FC分析)。
 

图2. 恒温环境下小鼠大脑的功能连接情况。A:常温(25℃)下的功能连接。B:寒冷(15℃)下的功能连接。C:寒冷相比常温的功能连接变化。D:温暖(35℃)下的功能连接。E:温暖相比常温的功能连接变化。F:成像平面(前囟-0.34 mm)与全脑3D重建及研究脑区定位(SSpll1-l/r后肢感觉皮层;MOp1-l/r初级运动皮层;MOs1-l/r次级运动皮层;ACAd1-l/r扣带皮层;HY l/r下丘脑)。G,H:通过z分数展示ROI间FC的统计学显著变化。

温度快速变化期间FC的改变
通过对比温度快速变化期间与恒温期间的FC变化,揭示了冷刺激对脑网络的特异性调控


研究发现,快速降温(25℃降至15℃)会显著改变脑功能连接模式:与常温(25°C)相比,快速降温时SMN内部及SMN-扣带皮层间的18对区域连接性增强,而下丘脑与SMN/扣带皮层的6对区域则呈现更强的负相关。这种"SMN协同增强-下丘脑耦合减弱"的模式在与恒温15°C相比较时同样存在,但快速降温能引发更广泛的网络重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快速升温虽也引起SMN连接增强,但效应较弱且不显著。研究还发现,无论温度升降,下丘脑-SM-扣带皮层网络在常温下的微弱负相关都会在温度骤变时被显著放大,表明温度变化速率本身即是调节脑网络动态的重要因素。
 

图3. 快速变温刺激引发的FC变化。I:快速降温刺激的FC情况;J:快速降温刺激相比于恒温25℃环境的FC变化;K:快速降温刺激相比于恒温15℃环境的FC变化;L:快速降温刺激相比于恒温25℃环境发生变化的脑区FC图示;M:快速升温刺激的FC情况;N:快速升温刺激相比于恒温25℃环境的FC变化;O:快速升温刺激相比于恒温15℃环境的FC变化;P:快速降温刺激相比于恒温25℃环境发生变化的脑区FC图示。

温度变化速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温度变化速率显著影响脑网络响应:慢速(0.5°C/分钟)降温仅引发8对脑区FC改变,效应强度约为快速(1°C/分钟)降温的一半,主要表现为SMN连接增强和下丘脑-SMN负相关强化。而慢速升温却产生与快速变化类似的显著效应,导致SMN内12/21对区域连接增强,同时下丘脑-SMN负相关加剧。


这表明温度变化方向(升/降)与速率共同决定了脑网络重组模式,提示中枢系统对温度动态变化的处理存在不对称性机制
 

图4.慢速变温刺激引发的FC变化。Q:慢速降温刺激的FC情况;R:慢速降温刺激相比于恒温25℃环境的FC变化;S:慢速升温刺激的FC情况;T:慢速升温刺激相比于恒温25℃环境的FC变化。

动态功能连接分析
通过k均值聚类从温度变化期间(动态)的FC中识别出7种脑状态,其中5种表现出温度依赖性,根据特征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仅含状态#1(占时54-60%),其连接强度弱,且在恒温25°C时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条件。第二组包含状态#3、#5和#7(占时10-17%),其特征是SM-扣带皮层(SM-Cg)连接增强,同时SM-下丘脑呈负相关。这三种状态在快速降温时出现频率显著高于恒温条件。第三组仅状态#4(占时10-13%),除SM-下丘脑二分性外,其独特表现为扣带皮层与其他脑区连接减弱。特别的是,该状态仅在恒温15°C(持续20分钟冷暴露)时频率显著升高,提示扣带皮层在持续冷刺激中的特异性参与。所有脑状态在升温过程中均无频率改变,再次证实大脑对冷/暖刺激存在不对称处理机制。
 

图4. 基于k均值聚类的温度编码动态FC分析。按出现频率排序的7种脑状态共波动矩阵(A-F)。通过线性混合模型比较各状态的频率差异(p<0.05,p<0.01,p<0.001)。弱连接状态#1(占54%)在25°C时更频繁(A);状态#3/5/7呈现SM/扣带皮层-下丘脑二分性,在冷快降时高发(C,E,G);状态#4在持续冷暴露时特异性增多,表现为扣带皮层低连接(D)。升温过程未引起状态频率改变。

研究总结
本研究首次运用功能超声成像(fUS)技术,在自由活动小鼠中揭示了温度感知的脑网络动态编码机制。研究发现:1)冷刺激特异性地增强躯体运动-扣带皮层网络连接,同时削弱其与下丘脑的功能耦合;2)温度变化速率显著影响脑网络重组模式;3)通过动态功能连接分析识别出7种脑状态,其中扣带皮层在持续冷暴露中呈现独特的"功能隔离"特征。


该研究为温度感知的神经环路机制提供了全新见解,建立了首个自由活动动物温度编码的全脑动态连接图谱,对理解温度相关的神经疾病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Koorliyil H, Sitt J, Rivals I, et al. Specific and Nonuniform Brain States during Cold Perception in Mice. J Neurosci. 2024 Mar 20;44(12):e0909232023. doi: 10.1523/JNEUROSCI.0909-23.2023. 

想要获取本篇文献的老师同学们,可以拉到文末扫码添加礼智小客服哦!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