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公众号:Drug AI 作者:Drug AI
未来,或许只需输入靶标结构,就能在几天内获得具备临床潜力的功能分子
在生物医学与生物技术领域,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s)是调控生命活动的核心机制,而设计能特异性靶向并调控PPIs的蛋白质结合剂,一直是开发治疗药物、诊断工具与分子生物学试剂的关键方向。传统方法如免疫接种、抗体库筛选或定向进化,不仅耗时费力,还难以精准控制结合位点,且实验成功率常低于0.1%。即便近年来兴起的计算设计方法,如基于Rosetta的物理模拟或结合RFdiffusion与ProteinMPNN的深度学习策略,仍存在 backbone生成与功能界面设计脱节、依赖高通量筛选等局限。
近期,EPFL×MIT团队在《Nature》发表的题为“One-shot design of functional protein binders with BindCraft”的研究,提出了一款名为BindCraft的开源自动化设计流程,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该工具以AlphaFold2(AF2)为核心驱动,无需高通量筛选或实验优化,就能从头设计出纳米摩尔级亲和力的蛋白质结合剂,实验成功率高达10%~100%,即便在未知结合位点的情况下仍能高效工作。
传统计算设计方法的核心痛点,在于难以兼顾“结构准确性”与“功能有效性”——要么依赖固定靶标结构进行预定义支架对接,导致界面兼容性差;要么在backbone生成后难以精准优化功能界面。BindCraft的创新之处,在于直接将AF2的结构预测能力融入设计全过程,通过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实现结合剂的结构、序列与界面协同优化,而非仅将AF2作为后续筛选工具。
其设计流程可概括为三大核心步骤:首先,基于AF2多聚体模型(AF2 multimer)初始化结合剂设计。由于AF2 multimer经蛋白质复合物数据训练,能更精准模拟PPIs,相比单体模型可生成更大(平均大20%)、环结构占比更高且置信度更强的结合界面。设计初始阶段,BindCraft会以随机序列启动结合剂“幻觉生成”(hallucination),通过AF2网络计算设计损失(design loss),该损失函数整合了结合剂置信度(pLDDT)、界面置信度(i_pTM)、预测对齐误差(pAE)、残基接触等9项关键指标,确保设计既符合结构合理性,又满足功能需求。
其次,通过多阶段序列优化提升结合剂的可溶性与稳定性。AF2幻觉生成的序列虽能保证界面结合活性,但常存在表达量低的问题。为此,BindCraft引入MPNNsol(一种消息传递神经网络),在保持结合界面完整的前提下,对结合剂的核心与表面序列进行优化——这一步既能保留关键结合位点,又能改善蛋白质的可溶性与表达效率,解决了此前AF2幻觉蛋白“难表达”的共性问题。
最后,通过严格的多维度筛选确保设计质量。优化后的序列会经AF2单体模型重新预测(避免多聚体模型对PPIs的预测偏倚),再结合Rosetta的物理基于评分(如界面形状互补性、氢键数量等),最终筛选出pLDDT>0.8、i_pTM>0.5、界面氢键>3等满足严格标准的设计。整个流程完全自动化,用户仅需提供靶标PDB结构与基本设计参数(如结合剂长度范围),无需专业计算背景即可操作,真正实现了蛋白质结合剂设计的“民主化”。
值得注意的是,BindCraft还解决了传统设计的另一大局限——靶标结构的“刚性依赖”。此前如RFdiffusion等方法需固定靶标backbone,而BindCraft在每轮设计迭代中都会重新预测结合剂-靶标复合物结构,允许靶标与结合剂的侧链和backbone存在一定灵活性(靶标backbone的Cα RMSD可在0.5~5.5 Å范围内调整),最终形成的结合界面能更精准地“贴合”靶标结合位点,这也是其能在未知结合位点场景下工作的关键。
一款蛋白质设计工具的价值,最终需通过实验验证其普适性与功能性。BindCraft团队选择了12类具有重要生物学与治疗意义的靶标进行测试,涵盖细胞表面受体、常见过敏原、从头设计蛋白及多结构域核酸酶(如CRISPR-Cas9),每类靶标的设计结果都令人惊喜。
1. 细胞表面受体:精准靶向免疫检查点与未知位点细胞表面受体是免疫治疗的核心靶标,但传统抗体设计常受限于已知结合位点。BindCraft针对PD-1(免疫检查点受体)设计的53个结合剂中,13个表现出结合活性,最优结合剂以双价Fc融合形式存在时,表观解离常数(Kd*)<1 nM,且与临床药物 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单抗)竞争相同结合位点——这意味着其有望成为PD-1抑制剂的替代候选分子,且分子量更小(60~240个氨基酸),可能具备更好的组织穿透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BindCraft对“无已知结合位点”靶标的设计能力。以CD45为例,其胞外域含4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且高度糖基化,传统方法难以定位结合位点。BindCraft设计的16个结合剂中,4个通过SPR验证,最优结合剂(binder1)亲和力达14.7 nM,且精准靶向d3与d4结构域的连接区域——这一结果证明,BindCraft无需依赖已知结合位点信息,仅通过靶标结构即可“自主”发现功能性结合区域,为难成药受体的靶向提供了新策略。
过敏原是一类极具挑战性的设计靶标——其表面多带高电荷,且传统认为疏水性结合位点更易设计,而过敏原的亲水性表面常导致设计失败。BindCraft针对尘螨过敏原Der f7、Der f21及桦树主要过敏原Bet v1(引发95%桦树相关过敏)的设计,打破了这一认知。
针对Bet v1,BindCraft设计的7个结合剂中2个有效,最优结合剂(binder2)亲和力达120 nM,且能与临床候选抗体混合物(REGN5713/5714/5715)竞争相同表位。更关键的是,在患者血清样本中,该结合剂能阻断Bet v1与IgE的结合,最高阻断率达50%——这一结果与单克隆抗体的阻断效果相当,且结合剂稳定性更高,为过敏性疾病的“精准中和”提供了新方案。此外,针对Der f7的结合剂(binder2)还通过晶体结构验证,其backbone与设计模型的RMSD仅1.7 Å,证明了BindCraft设计的结构准确性。
3. 多结构域核酸酶:攻克“不可成药”的核酸结合界面
核酸结合蛋白(如CRISPR-Cas9、Argonaute)的界面因大尺寸、高电荷、凸面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成药”靶点——小分子难以结合,传统抗体又难以穿透核酸结合通道。BindCraft针对这类靶标的设计,首次证明了蛋白质结合剂可有效调控核酸酶活性。
在SpCas9(CRISPR基因编辑核心工具)的设计中,BindCraft靶向其REC1结构域(向导RNA结合口袋),6个测试结合剂全部能结合全长apo SpCas9,最优结合剂(binder3/10)亲和力达300 nM级。功能实验显示,这些结合剂能显著降低HEK293T细胞中的Cas9基因编辑效率,且抑制效果优于天然抗CRISPR蛋白AcrIIC2——这为基因编辑的“精准调控”提供了新工具,可有效降低脱靶效应。
更令人振奋的是对Argonaute核酸酶(CbAgo)的设计。CbAgo作为细菌免疫系统的关键分子,通过小核酸向导切割外源DNA,但目前尚无天然抑制剂报道。BindCraft针对其N-PIWI通道或PAZ结构域设计的12个结合剂中,2个能强效抑制CbAgo的DNA切割活性:加入2 μM binder2后,CbAgo的催化常数(kcat)从0.004 s⁻¹降至5×10⁻⁵ s⁻¹(降低80倍),且该结合剂能与CbAgo形成稳定复合物,通过竞争向导DNA(gDNA)结合位点发挥作用。这一结果不仅证明BindCraft可设计核酸结合界面的结合剂,更为开发新型核酸酶抑制剂提供了范式。
三、从“设计”到“应用”:BindCraft的转化潜力
优秀的技术不仅要解决科学问题,更要具备实际应用价值。BindCraft团队在论文中展示了其在基因治疗、毒素中和等领域的转化潜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腺相关病毒(AAV)的靶向重定向。
AAV是基因治疗的常用载体,但天然AAV靶向性差,常需高剂量给药,导致脱靶效应与免疫原性风险。传统AAV重定向方法依赖肽段插入或抗体片段融合,需大量筛选且难以控制结合位点。BindCraft的解决方案是:设计针对特定细胞表面受体(如HER2、PD-L1)的迷你蛋白结合剂,将其插入AAV衣壳的VR-V区域(经突变研究验证的最优插入位点),同时通过突变敲除AAV对肝素与唾液酸的天然结合能力,实现“脱靶-重定向”双重调控。
实验结果显示,针对HER2设计的结合剂(binder1)与PD-L1设计的结合剂(binder202),能使AAV特异性靶向表达HER2或PD-L1的HEK293细胞, transduction效率最高提升61倍,且当加入靶向PD-L1的抗体后,transduction被显著阻断——证明结合剂确实介导了AAV与靶标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这一成果为基因治疗的“精准递送”提供了新策略,可实现对疾病相关细胞的定向基因导入,降低系统毒性。
四、展望与局限:蛋白质设计迈入“按需定制”时代
BindCraft的出现,标志着计算蛋白质设计从“高通量筛选依赖”向“一次设计即获功能分子”迈进。其平均46.3%的实验成功率,远超当前主流方法(如RFdiffusion约10%~20%),且无需依赖高通量筛选平台,使普通实验室也能开展高质量蛋白质结合剂设计。但作为研究者,我们也需客观看待其局限:一是GPU计算成本较高,反向传播过程对硬件要求较高;二是AF2单体模型筛选可能排除部分高亲和力结合剂,且AF2对单点突变不敏感,需结合Rosetta等工具进一步验证;三是结合剂的免疫原性与体内递送问题仍需解决——尽管其分子量小于抗体,但合成蛋白的免疫原性仍需在动物模型中评估。
不过,这些局限并非不可克服。随着AlphaFold3等新一代模型的出现,结合剂的设计精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而递送技术(如纳米颗粒、细胞穿透肽)的发展,也将助力结合剂的体内应用。更重要的是,BindCraft已开源,这意味着研究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推动技术快速迭代。
回顾蛋白质设计领域的发展,从早期Rosetta的“脚手架设计”到如今BindCraft的“协同优化”,我们见证了计算方法从“辅助筛选”到“主导设计”的转变。BindCraft的成果不仅为治疗(如抗过敏、基因编辑调控)、诊断(如特异性探针)与生物技术(如AAV靶向递送)提供了新工具,更让我们看到了“按需定制蛋白质结合剂”的可能性——未来,或许只需输入靶标结构,就能在几天内获得具备临床潜力的功能分子。
建议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重点关注这一工具,无论是开发新型治疗药物,还是探索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BindCraft都将成为极具价值的研究助手。也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基于BindCraft的转化研究,让计算蛋白质设计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