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利用便携式光合荧光系统测量阔叶树在 20–50℃ 下的水分流失情况

2025-09-01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00

图片
图片

 

原文以Temperature govern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uticle and stomata to leaf minimum conductance为标题发表在New Phytologist(IF=8.3)上

作者 | Josef C. Garen 和Sean T. Michaletz

文章摘要
即使植物关闭气孔来“省水”,高温干旱条件下叶片仍会悄悄失水,这种现象由叶片的最小导度(gmin)决定。
研究者们用 LI-6800 便携式光合荧光系统 精准测量了 11 种阔叶树在 20–50℃ 下的水分流失情况:一台 LI-6800 测叶片背面(气孔所在),另一台测正面(无气孔),通过单面测量区分气孔和角质层的贡献。结果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水分流失的主导通道由气孔转向角质层;叶片性状与水分流失的关系在高温下更明显;忽略角质层导度可能导致光合能力被高估。

这项研究表明,植物“关上气孔”并不等于完全锁水,高温下角质层的重要性凸显。LI-6800 不仅帮助研究者们揭示了水分流失的隐秘路径,也为光合测量、生态系统水循环模型以及作物抗旱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高温和干旱事件在世界各地发生得越来越频繁。研究者们将这种高温与干旱叠加的现象称为 “热旱(Hot drought)”。在这样的环境中,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腾,会关闭叶片表面的气孔。然而,即使气孔“关闭”,叶子依然会持续失水。

这种水分损失主要来自两个途径:

  • 角质层渗透(Cuticular conductance, gcw) ——叶片表面那层保护膜并非完全不透水。

  • 未完全闭合的气孔 ——即使气孔关闭得很紧,也可能仍然留有极微小的缝隙。

这种“最小导度”(gmin)的存在,意味着在极端高温干旱中,植物仍然可能因持续蒸腾而加速失水,进而影响存活。这一现象不仅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理命运,还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

 

图片

图1:叶片水通量在水分充足与不足条件下的变化

在水分充足且光合作用活跃的时期,气孔打开以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如上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叶片对水汽的总导度 gtw等于气孔导度 gsw与角质层导度 gcw 的总和(忽略边界层的影响)。

在水分不足或光合作用低下的时期,气孔关闭以限制水分损失(如下图所示)。当气孔完全关闭时,gtw 达到最小值,称为叶片最小导度 gmin,其由 gcw与最小气孔贡献 gsw,min之和构成。所有导度均以单位 mmol·m⁻²·s⁻¹ 表示。

高温下,水分从哪里流走?
要回答这个问题,研究者们需要弄清楚:

  •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叶片最小导度(gmin)和角质层导度(gcw)是如何变化的?

  • 不同植物种类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 这些水分流失是否会影响我们对光合作用能力的测量和理解?

实验方案与 LI-6800 的应用
在研究中,研究者们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园采集了 11 种阔叶树的枝条。为了避免切枝过程中产生气泡阻塞,他们小心翼翼地在水下剪切,并迅速送回实验室。

 

随后,他们利用两台 LI-6800 便携式光合荧光系统同时对同一片叶子的不同表面进行监测:

 

  • 一台测量叶片正面(无气孔),

  • 另一台测量叶片背面(有气孔)。

 

图片

图2:气体交换测量装置
(A) 实物照片,(B) 示意图,展示了用于气体交换测量的实验装置。实验中使用了两台LI-6800 便携式光合-荧光测量系统,分别测量叶片正面(Adaxial,上表皮)和背面(Abaxial,下表皮)的气体交换通量。测量室的下部经过重新导流,使得来自叶片背面的通量被送入左侧的仪器,而来自叶片正面的通量被送入右侧的仪器。随后利用背面和正面的通量,通过两种方法估算角质层导度gcw。两台仪器的环境条件保持一致,唯一的区别是光照仅作用于叶片正面(上表皮)。双向气流箭头表示测量室内空气充分混合。

这样就能准确区分气孔和角质层的贡献。LI-6800 不仅能精确控制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还能实时记录气体交换数据,如净光合速率(A)、气孔导度(gsw)、胞间 CO₂ 浓度(Ci)等。

通过对比正反两面的气体通量,并结合模型计算,研究人员得以推算出角质层的导度值,并进一步揭示了在 20℃ 到 50℃ 不同温度下,叶片水分损失的动态变化。

为什么使用 LI-6800?

图片

图3:LI-6800便携式光合荧光测量系统

 

  • 叶室紧靠分析器,高精准度环境控制 ——温度、湿度、CO₂ 浓度等参数可以被严格设定,避免外界环境干扰。

  • 单面测量 ——能够分离并比较正反两面的气体交换,为角质层导度的量化提供了可能。

  • 扩展应用 ——不仅用于研究水分流失,也能同时帮助分析光合作用参数(如 Vcmax、Jmax),为生态模型和作物改良提供依据。

实验延伸:叶片最小导度的进一步测定
在完成 LI-6800 的测量后,研究人员还利用 “台式干燥法(Bench drying method)” 对叶片最小导度(gmin)进行验证。他们将叶片切下、封住叶柄,放在黑暗环境下使气孔关闭,并通过不断称量叶片失重来计算水分流失速度。结合数学模型,可以更加客观地估算 gmin

研究结论
通过 LI-6800 的实验测量与 Bench drying 方法的结合,研究者们得出了几项关键结论:

  • 在气孔关闭时期,叶片仍然会持续失水,其速率由最小导度(gmin)决定。

  • 温度显著影响水分流失途径:随着温度升高,水分丢失的主要通道逐渐从气孔转向角质层。

  • 叶片性状与水分导度的关系具有温度依赖性:在高温下,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等性状与 gcwgmin 的相关性更强。角质层越厚,高温下的 gcw 越低。

  • 对光合测量的潜在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忽视角质层导度可能会高估植物的光合能力,尤其是在气孔导度较低的物种中。

  • 水分亏缺模型的意义:在区域尺度的水分平衡模拟中,如果不考虑温度对水分流失途径的影响,可能会低估生态系统的蒸散发水平。研究还提出,VPD(饱和水汽压差)随温度增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不同实验中 gmin 和 gcw 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结

这项研究表明:植物并不是关上气孔就能彻底“锁水”。在高温环境下,角质层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甚至可能成为主导的水分流失通道。通过 LI-6800 的精确测量与环境控制,研究者们不仅揭示了水分流失的隐秘路径,还发现了其对光合能力评估和生态模型预测的深远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理解这些机制将有助于:

  • 改进作物的抗旱性培育;

  • 优化区域乃至全球的水循环模型;

  • 更好地预测植物在未来极端气候下的命运。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