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小型气象站在草原生态监测中的部署模式,需结合草原地形开阔、植被类型单一但面积广阔的特点,以 “覆盖关键区域、兼顾数据代表性” 为原则,从部署密度、位置选择、安装规范三方面构建,确保监测数据能支撑草原生态评估与灾害预警。
部署密度需按草原面积与监测目标确定:对于大面积连片草原(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采用 “网格 + 重点” 结合模式,基础网格密度为 1 台 / 50-100 平方公里,确保全域气候数据覆盖;在生态敏感区(如草原与荒漠过渡带、珍稀物种栖息地),密度加密至 1 台 / 20-30 平方公里,重点监测微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例如在草原沙化风险区域,加密部署的气象站可精准捕捉风速、降雨量变化,为沙化预警提供数据支撑;对于小面积草原(如局部牧场),单台气象站即可覆盖,安装在牧场中心位置,监测数据用于指导放牧与牧草灌溉。
位置选择需避开干扰因素,优先选在地势平坦、无高大遮挡物(如树木、电线杆)的区域,传感器距地面高度按要素设定:风速风向传感器距地面 2 米(草原植被通常低于 1 米,此高度可避免植被遮挡气流),温湿度、气压传感器距地面 1.5 米,确保数据反映草原近地面真实气象条件;同时远离牧民定居点、道路(距离≥500 米),防止人为活动或车辆气流干扰测量。在季节性积水的草原区域,气象站需安装在高地势处,基座高出地面 30 厘米,避免雨水浸泡设备;在多风草原,需选择避风处(如缓坡背风面),减少强风对设备的长期冲击。

安装规范需适配草原环境:基座采用混凝土浇筑,尺寸为 50cm×50cm×60cm,增强抗风稳定性,防止草原大风导致设备倾斜;传感器线缆采用防鼠咬的铠装线,避免草原啮齿类动物破坏线路;设备外壳喷涂与草原植被相近的颜色(如浅绿色),减少对草原动物的惊扰。此外,部署后需定期维护,每 3 个月清理传感器表面的沙尘(草原风沙大易覆盖传感器),每半年检查接地装置(接地电阻≤10Ω),确保雷雨天气设备安全。该部署模式下,气象站可稳定采集草原风速、温湿度、降雨量等数据,为草原生态退化监测、火灾预警、牧草产量预估提供连续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