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相作为液相色谱仪实现组分分离的核心载体,其稳定、连续的供应直接决定了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和检测数据的可靠性。在实际操作中,流动相供应不畅是较为常见的故障类型,常表现为泵压异常波动、基线漂移、保留时间不稳定,严重时甚至导致仪器停机或色谱柱损坏。本文结合液相色谱仪的流路结构和实际应用场景,系统梳理流动相供应不畅的核心成因,提供分步骤的排查思路和针对性解决对策,为实验室操作人员提供实操性指导。
 
一、流动相自身特性异常:供应不畅的源头诱因
 
流动相的配制质量和物理化学特性是保障供应顺畅的基础,若存在溶剂纯度不足、配比不当或状态异常等问题,易从源头导致供应受阻。这一类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需通过前期排查逐一确认。
 
溶剂纯度不足或含有颗粒物是常见诱因。若使用的甲醇、乙腈等有机溶剂纯度未达色谱级标准,或水相溶剂(如超纯水)储存不当受到污染,其中含有的微量杂质、胶体或微生物会在流路中逐渐累积。尤其是未经过滤的流动相,颗粒物会直接堵塞溶剂过滤器、单向阀或色谱柱入口筛板,形成“渐进式”堵塞,表现为供应压力逐步升高。针对此类问题,需严格把控溶剂质量,确保所有有机溶剂均为色谱级,水相使用新鲜制备的超纯水;同时,流动相配制完成后必须经0.22μm滤膜(有机相用有机系滤膜,水相或含盐相用水系滤膜)减压过滤,去除颗粒物和微生物。
 
流动相配比不当或分层、结晶是另一重要成因。在使用多元混合流动相时,若未按照“互溶优先”原则配制,如将强极性溶剂与弱极性溶剂直接快速混合,可能导致局部浓度不均或短暂分层;而含盐流动相(如磷酸盐缓冲液)若浓度过高、环境温度过低,或储存时间过长,易出现盐结晶析出。这些异常状态的流动相进入流路后,会造成泵腔填充不均、单向阀密封不严,表现为供应间断性中断。解决对策为:多元流动相配制时需按比例逐步混合并充分搅拌,确保均匀互溶;含盐流动相需现配现用,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通常不超过0.1mol/L),环境温度低于10℃时需对储液瓶进行适当保温,避免结晶。
 
流动相脱气不彻底导致气泡残留,也是供应不畅的隐性因素。流动相中溶解的空气在泵腔压力变化时会形成微小气泡,这些气泡聚集在溶剂过滤器、单向阀或泵腔内,会占据流路空间,导致实际进入色谱柱的流动相体积不足,表现为泵流量显示正常但实际供应不足。针对该问题,需建立“多重脱气”流程:新配制流动相先经超声脱气20-30分钟(水温不超过40℃,避免溶剂挥发),再通过仪器在线脱气机持续脱气;对于易产生气泡的混合流动相(如甲醇-水体系),可在储液瓶中加入防泡剂(如微量甲醇胺),但需提前验证其对检测结果无干扰。
 
 二、储液与过滤系统故障:供应链路的关键梗阻点
 
储液瓶、溶剂过滤器、吸液管路等组成的前端供应系统,是连接流动相与输液泵的关键环节,其结构完整性和清洁度直接影响供应效率,也是故障高发区域。
 
溶剂过滤器堵塞或污染是最常见的故障点。溶剂过滤器(俗称“砂芯”)安装在吸液管末端,用于过滤流动相中残留的微小颗粒物,若长期未更换或清洗,过滤膜会被颗粒物堵塞,导致吸液阻力增大,表现为泵吸液不足、压力波动。此外,若流动相为含盐体系,长期使用后盐分会在过滤器内部结晶,进一步加剧堵塞。排查时可拆下溶剂过滤器,将其浸泡在5%硝酸溶液中超声清洗30分钟(去除盐结晶),再用超纯水冲洗至中性,晾干后重新安装;若过滤器膜已破损或堵塞严重,需直接更换同型号过滤器(注意区分有机相和水相专用型号)。
 
吸液管路老化、破损或进气也是重要诱因。吸液管通常为PEEK管或硅胶管,长期使用后会出现管壁老化变脆、接口松动,或因操作不当导致管路弯折、破损。老化的管路会因内壁粗糙增加液体流动阻力,破损或接口松动则会导致吸液时吸入空气,形成气阻。检查时需逐一排查吸液管路,若发现管路弯折需重新整理固定,确保管路自然顺畅;若存在破损或接口渗漏,需更换新的管路并拧紧接口卡套;对于使用超过1年的管路,建议定期更换,避免老化引发的隐患。
 
储液瓶设计缺陷或使用不当也可能导致供应问题。部分老旧储液瓶若未设置通气孔,或通气孔被堵塞,会导致瓶内负压,当泵吸液时瓶内压力无法及时平衡,形成“吸空”现象;此外,储液瓶内吸液管未浸没至流动相液面以下,或液面过低,也会导致泵吸入空气。解决方法为:选用带专用通气孔的储液瓶,定期检查通气孔是否通畅,必要时用针头疏通;操作中确保吸液管末端浸没深度不小于2cm,同时实时监控流动相液面高度,当液面低于5cm时及时补充,避免“干吸”。
 
三、输液泵系统故障:供应动力的核心失效点
 
输液泵作为流动相供应的动力源,其核心组件(如单向阀、柱塞杆、密封圈)的性能直接决定供应的稳定性,组件磨损、污染或校准异常均会导致供应不畅。
 
单向阀磨损或污染是泵系统故障的首要原因。单向阀的作用是控制流动相单向流动,其内部的阀芯和阀座若被流动相中的颗粒物磨损,或被强保留组分污染,会导致密封不严,出现“反流”现象,表现为泵压力不稳定、流量精度下降。排查时可拆下单向阀,用异丙醇超声清洗阀芯和阀座15分钟,去除污染物;若观察到阀芯或阀座有明显划痕,需更换单向阀组件。日常使用中,需避免使用未过滤的流动相,定期用甲醇冲洗泵腔,减少单向阀污染风险。
 
柱塞杆与密封圈磨损导致泄漏或压力损失也较为常见。柱塞杆在泵腔内高频往复运动,长期使用后会与密封圈之间产生磨损,导致流动相泄漏,或因密封性能下降使泵腔压力无法维持,影响供应效率。故障表现为泵体表面有液体渗漏、泵压无法达到设定值。此时需关闭仪器,拆下泵头组件,检查柱塞杆是否有划痕、密封圈是否老化变形;若柱塞杆完好,更换新的密封圈即可;若柱塞杆已磨损,需同时更换柱塞杆和密封圈,更换后需重新校准泵的流量精度。
 
泵流量校准异常或程序设置错误也可能引发供应问题。若泵长期未进行流量校准,实际输出流量与设定流量存在偏差,可能导致“相对供应不足”;此外,若仪器方法中误设置了“梯度延迟”“流量限制”等参数,或梯度程序中溶剂比例切换过快,也会导致瞬时供应不畅。解决对策为:每季度对泵进行流量校准,使用称重法(称量一定时间内流出的流动相质量,计算实际流量)验证,确保流量误差在±1%以内;检查仪器方法参数,删除不必要的流量限制设置,梯度程序中溶剂比例变化速率控制在每分钟不超过10%,避免瞬时压力波动。
 
 四、系统维护与预防:保障供应顺畅的长效机制
 
流动相供应不畅的预防需建立“全流程管控”体系,涵盖前期配制、中期操作和后期维护三个环节。前期需制定标准化的流动相配制流程,明确溶剂纯度、过滤要求和脱气规范;中期操作时需定期检查储液瓶液面、管路连接和压力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停机排查;后期维护需建立设备台账,每半年更换一次溶剂过滤器、吸液管路和密封圈,每年对单向阀、柱塞杆进行全面检修,每季度进行流量校准。
 
综上,液相色谱仪流动相供应不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遵循“由前至后、由易到难”的排查原则:先检查流动相自身质量和储液系统,再排查输液泵核心组件。通过精准定位故障点,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并配合完善的日常维护机制,可有效保障流动相供应的稳定性,延长仪器使用寿命,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