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质粒扩增的操作步骤和抽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022-03-31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161


 一、扩增流程
         收到产品后,请先根据产品管壁标签来判断产品形式,并在扩增前准确查找该质粒菌株的抗性、感受态和培养温度。
        1、质粒干粉(常温运输,存于-20度,90天保质期,请务必转化挑单克隆培养)
        ①收到质粒干粉后请先5000rpm离心1min,再加入20μl ddH2O去离子水溶解质粒;
        ②取1支100μl 感受态于冰上解冻10min,加入2μl质粒,再冰浴30min后,42℃热激60s,不要搅动,再冰浴2min;
(从第二步开始均要在超净工作台中无菌操作)
        ③加入900μl无抗的LB液体培养基,180rpm震荡37℃培养45min;
        ④6000rpm离心5min,仅留100μl上清液重悬细菌沉淀,并涂布至目标质粒抗性的LB平板上;
(可使用本平台的平板涂布专用玻璃珠进行涂布,可以比传统涂布方法获得更多转化子)
        ⑤将平板正向培养1h,再倒置37℃培养14h。如果要求是30度则培养20h;
(如果菌落过多,请将质粒稀释后再转化。如果无菌落,请加入10μl质粒离心全涂转化)
        ⑥挑取单菌落至LB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对应抗生素,220rpm震荡培养14h,根据实验需要和质粒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质粒。
        2、甘油菌种(冰袋运输,存于-80℃,保质期30天,请务必划线挑单克隆培养)
四区划线后挑单菌落培养,酵母菌需要先液体复苏再四区划线,再挑单菌落液体培养。
        3、穿刺菌种(冰袋运输,存于4℃,保质期7天)
穿刺接种,液体培养后四区划线,再挑单菌落液体培养。
        4、菌落平板(冰袋运输,存于4℃,保质期7天)
直接挑取单菌落至液体培养基中。
        5、液体质粒(冰袋运输,存于-20℃,保质期30天)
单独提取的液体质粒收到后可直接使用。
如需要大题好的质粒,可以下单备注。

降低RNA残留的方法

   RNA 的去除,首先是使用 RNase 消化。在溶液 I 中加入高浓度的 RNase A (100ug/ml),或者用含 25ug RNase A/ml TE 溶解抽提好的质粒,都可以降低 RNA 残留,但都不能彻底去除。幸运的是,RNA 的残留并不影响酶切等最常用的用途。如果想彻底去除 RNA 残留,可以用试剂盒,或者使用对 4 个碱基都作用的 RNase。 

降低gDNA残留的方法

   gDNA 的残留问题,必须在抽提过程中解决,否则,就只能用胶回收方法处理了。gDNA 越大,越难于复性,也就越容易被去除;所以,一定要尽可能不打断 gDNA。裂解体系越粘稠,gDNA 越容易被扯断;操作手法越重,gDNA 也越容易被打断。温和操作,使用相对过剩的试剂,是降低 gDNA 残留的最好方法。

降低蛋白质残留的方法

   蛋白质的去除,主要是靠不溶解的 K-SDS-蛋白质复合物的形成。虽然将中和后的体系置于 4C 一段时间,可以形成更多的该不溶复合物,从而使蛋白质残留更少,但实践证明这样做并不是必须的,除非是大量抽提。只要加入溶液 I 后的悬浮,加入溶液 II 后的裂解及加入溶液 III 后的中和是均匀彻底的,蛋白质的残留就应该在可以满足实验要求的水平;而只有溶液的用量足够,甚至过剩,才能确保裂解和中和是彻底的。当然,试剂盒等的使用,是可以更进一步降低蛋白质的残留的。

降低质粒Nick的方法

   细菌收获时间,菌株的选择,抽提操作的剧烈程度是影响 Nick 的三个主要因素。细菌收获过早,质粒还在复制过程中,Nick 的比例较高;过晚,细菌开始死亡,杂质会比较多。如果使用胞内酶含量很高的宿主菌,会出现较高比例的 Nick。加入溶液 II 及加入溶液 III 的混匀操作,也可以导致一些 Nick,但影响不会比前两者大。

降低变性超螺旋的方法

   理论上,用碱裂解法抽提质粒,变性超螺旋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之所以大家没有非常在意,一是因为它的存在似乎对酶反应没有任何影响,二是因为它的含量并不一定高到被用电泳观察到。抽提使用相对过剩的溶液,在加入溶液 II 后,体系能在 1 分钟内变澄清,再快速加入溶液 III,这样基本上能将变性超螺旋的出现控制在电泳看不见的水平。 (变性超螺旋电泳时比正常超螺旋跑得快一点点。)

关于质粒多聚体

   QIAGEN 提供了一个没有进一步解释的观察:从有些宿主菌中抽提质粒 (pTZ19),电泳能发现很多条带;但使用单酶切后,仍然变成一条带,大小正好是线性单质粒的大小。根据这一观察,可以推理如下:那些大的条带(质粒多聚体)是由完整的单质粒“粘”在一起形成的,而不是我的一条链与你的一条链复性在一起;第二,这种“粘”只是部分的,否则酶切会有问题;第三,这种“粘”是脆弱的,线性后的刚性足以打破它。如果是这样,质粒多聚体的出现与质粒的结构及序列有关,可以不管它(也管不了),因为它不影响酶切,或者说,即使质粒多聚体切不动,也不会影响太大。总之,碰到这种情况,不要简单地认为有问题,而是应该一步一步往下做,但一定要做完一步,检测一次,看一看结果与预期的吻合程度。

提高得率的方法

   利用氯霉素抑制染色体的复制,而不抑制质粒的复制这一特点,在低拷贝质粒(如pUC19)的培养过程中添加氯霉素可以大大提高得率。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