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与脲原体的基本特性与区别及临床意义 
                    2025-11-03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60
                    
                    
                    
                        支原体和脲原体在微生物学分类、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生物学分类与基本特性
 
1、共同点:
 
无细胞壁:这是它们最核心的共同特征。它们没有细菌典型的细胞壁结构(由肽聚糖构成)。这使得它们:
 
形态多变(球状、杆状、丝状等)。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因为这些抗生素的作用靶点是细胞壁。
 
革兰氏染色无法着色(通常认为是革兰氏阴性,但更准确的说法是“无细胞壁”)。
 
柔膜体纲:都属于柔膜体纲。
 
最小、最简单的原核生物:它们是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的原核细胞生物。
 
需复杂培养基:培养它们需要非常丰富的培养基(常需添加血清、酵母提取物等)。
 
寄生或共生:主要寄生于人或动物的粘膜表面(呼吸道、泌尿生殖道)。
 
基因组小:它们的基因组相对较小。
 
2、不同点:
 
分类层级:
 
支原体:是一个属的名称,即支原体属。这个属包含很多种,其中一些对人类致病。
 
脲原体:也是一个属的名称,即脲原体属。它曾经被归类为支原体属下的一个“群”,但后来根据基因序列分析等证据,被提升为独立的属。它现在属于支原体科下的一个属。
 
代谢特性:
 
脲原体的核心特征:脲原体属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尿素产生氨和二氧化碳,这是它们能量代谢的关键途径(脲酶阳性)。这个特性是其属名的由来。
 
支原体:支原体属的微生物不能分解尿素(脲酶阴性)。它们利用葡萄糖或精氨酸作为能量来源。
 
培养与鉴定:
 
脲原体:在含有尿素和酚红指示剂的特殊培养基中生长时,分解尿素产碱(氨),使培养基颜色由黄变红,这是鉴定脲原体的重要依据。
 
支原体:在含葡萄糖或精氨酸的培养基中生长,引起pH变化(葡萄糖发酵产酸变黄;精氨酸水解产碱变红),但变化原理与脲原体不同。
 
二、主要致病种类与所致疾病
 
1、支原体属:
 
肺炎支原体:这是最重要的致病种。
 
疾病:主要引起非典型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症状通常比细菌性肺炎轻,常表现为顽固性干咳、低热、头痛、乏力等。也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传播:飞沫传播。
 
人型支原体:主要存在于泌尿生殖道。
 
疾病:与盆腔炎、肾盂肾炎、产后热、新生儿感染等有关。在细菌性阴道病中也可能起一定作用。较少引起男性尿道炎。
 
生殖支原体: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
 
疾病:被认为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与淋病或衣原体感染后的持续性或复发性尿道炎密切相关。也与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等有关。其致病性可能比其他支原体/脲原体更强。
 
2、脲原体属:
 
主要致病种:解脲脲原体是脲原体属中主要的人类致病种。它又可分为两个生物变种(微小脲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但临床意义相似。
 
定植:在性活跃人群的泌尿生殖道中定植率较高(可高达80%),尤其在女性宫颈和阴道。定植不等于感染或致病。
 
疾病:被认为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原体之一(尤其在男性)。与细菌性阴道病、绒毛膜羊膜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早产儿肺炎) 等有关。也可能与不育症(影响精子活动力)有关。
 
三、临床意义总结
 
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的明确病原体。
 
生殖支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尤其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的重要病原体,致病性较强。
 
人型支原体:主要与女性上生殖道感染(盆腔炎、产后热等)相关。
 
解脲脲原体:
 
在泌尿生殖道常见,定植率高,致病性相对较低且有争议。
 
在特定情况下(如免疫低下、菌群失调、早产儿)可能致病。
 
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可能病原体之一。
 
与妊娠并发症(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感染(尤其早产儿肺炎)的相关性更明确。
 
发现阳性结果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需要治疗。无症状的定植通常无需处理。
 
四、诊断与治疗
 
1、诊断:
 
培养:传统方法,但耗时长(数天到数周),对实验室要求高,敏感性较低。
 
核酸检测:如PCR技术。这是目前最常用、最快速、最敏感的方法,可以检测并区分不同的支原体和脲原体种类。
 
血清学检测:主要用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回顾性诊断(检测抗体),对急性期诊断价值有限。
 
2、治疗:
 
核心原则:由于没有细胞壁,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头孢类)无效。
 
有效药物:
 
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红霉素。通常是一线选择,尤其对肺炎支原体、脲原体。
 
四环素类:对大多数支原体/脲原体有效,是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尤其怀疑是支原体/脲原体引起时)的常用药物。
 
氟喹诺酮类:对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生殖支原体有效。注意:解脲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
 
耐药性问题:支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在全球某些地区(特别是亚洲)显著上升,给治疗带来挑战。生殖支原体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值得关注。治疗失败时需考虑耐药可能。
 
选择依据:具体选择哪种药物取决于:
 
感染部位(呼吸道 vs 泌尿生殖道)
 
怀疑的病原体种类
 
患者的年龄(儿童慎用氟喹诺酮和四环素)、过敏史
 
当地的耐药情况
 
对于泌尿生殖道感染,伴侣可能需要同时检查和治疗。
 
简单来说:脲原体是支原体的“近亲”,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脲原体能靠分解尿素生存(所以叫脲原体),而支原体不能。在致病性上,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肺炎,生殖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而脲原体(主要是解脲脲原体)在泌尿生殖道很常见,但致病性相对弱一些,更多与特定人群(孕妇、新生儿)的并发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