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主人为了让驴一直跑,就用杆子挑着一根胡萝卜,吊在驴的面前,驴为了吃到胡萝卜就不停地向前走,走啊,走啊...
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有人拿一头真正的毛驴做了实验,吊着一根胡萝卜领着毛驴走,毛驴确实向胡萝卜所在的方向走了几步,但是当发现吃不到胡萝卜时就走开了。
这里面涉及了一个有趣的奖励记忆的机制。过去胡萝卜摆在前面,驴只要向前走就能吃到,于是当驴看到胡萝卜时,就会向前走,当前进这一行为无法缩短与胡萝卜的距离,与过去对奖励的记忆相违背时,这种对奖励的记忆就会消失。
图1:虚拟现实期间对小鼠CA1区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双光子钙成像[3]
【活体双光子钙成像】
将病毒AAV5-gfaABC1D-cyto-GCaMP6f注射进小鼠海马体CA1区中(使用病毒载体AAV5,以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gfaABC1D为启动子,在CA1区的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胞质靶向钙指示剂cyto-GCaMP6f),由于海马体距离小鼠大脑表面超过了双光子成像的最大深度(最大深度1mm),于是选择在锥体细胞层上方100 µm处放置成像窗口,用双光子显微镜对CA1区星形胶质细胞进行长期钙成像。
将双光子钙成像与定制的圆形虚拟现实(VR)设备相结合,训练头部固定的小鼠在跑步机皮带(皮带长度170 cm)上跑步,完成每圈 170 cm后给予一次水奖励,与虚拟环境中的特定位置相匹配。训练过的小鼠在4分钟内可以完成15圈跑动。
为了增加每段时间成像的星形胶质细胞ROI(regions of interest)的数量,使用聚焦于CA1区不同深度的电动快速可调焦透镜,在两个不同的FOV(fields of view)中对CA1星形胶质细胞进行双光子钙成像。
视频2:两个CA1区视场中的星形胶质细胞钙活动[3]
每个FOV中的成像结果以每秒7.745帧的速度采集,并在运动校正后显示,单个星形胶质细胞ROI在每个FOV中半自动分割获得。从而获得两个FOV中,单个星形胶质细胞在一段时间内的钙活动变化,提取来自每个ROI的信号后,计算Δ F/F,得出图1f。
图2: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对奖励位置有记忆[3]
【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编码奖赏位置】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对奖励位置形成记忆吗?左图不同的颜色代表小鼠在跑道上不同的位置,星号代表水奖励交付。随着小鼠向奖励位置的靠近,CA1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动事件增加。右图每一条线代表一只小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同步钙活动随着向奖励位置靠近而升高,出现了明显向奖励位置的倾斜。这种倾斜说明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对奖励位置产生了记忆。
图3:奖励位置不是实际的位置,而是奖励的属性[3]
奖励位置是奖励的属性还是实际的位置呢?当奖励在沿跑道的随机位置给予时,小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的同步钙活动向奖励位置的倾斜消失。当小鼠跑到第11圈时,在相同环境中的新位置给予奖励,倾斜消失,重新训练一段时间后,倾斜出现了恢复。两个实验均表明星形胶质细胞编码的位置不是实际位置,而是奖励的一种属性。
图4:对奖励位置的记忆依赖于熟悉的环境[3]
小鼠星形胶质细胞靠什么记忆奖励位置,是周围的环境吗?跑步机皮带提供触觉提示,虚拟现实显示器提供视觉提示。小鼠在特定触觉提示与视觉提示的组合中接受了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一组合被称为熟悉环境,改变触觉提示与视觉提示,形成新环境。星形胶质细胞活动在熟悉的环境中表现出向奖励位置的倾斜,但在新环境中却没有。在新环境中重新训练一段时间后,倾斜出现恢复。说明小鼠对奖励位置的记忆依赖于熟悉的环境。
图5: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靠触觉记忆奖励位置[3]
此处的熟悉环境包括视觉线索和触觉线索,星形胶质细胞靠哪种感官记忆奖励位置?在熟悉的环境中训练小鼠,在成像过程中关闭虚拟现实显示器,视觉线索消失,水奖励在相同的位置给予。倾斜依旧存在,说明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靠触觉记忆奖励位置。
图6:在熟悉环境中可以通过星形胶质细胞钙活动解码小鼠位置[3]
能从星形胶质细胞钙活动解码小鼠位置吗?在熟悉环境中,解码的预期小鼠位置与小鼠的实际位置基本符合,在新环境中,解码的预期小鼠位置与小鼠的实际位置相差较大,说明在熟悉环境中可以通过星形胶质细胞钙活动解码小鼠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