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对内毒素的研究已开展数十年之久,但是,目前国内尚无一部完整的书籍来专门阐述内毒素的基础与临床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内毒素的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途径认识的不断深化,建立和发展了抗内毒素血症的多种战略,这为以后治疗内毒素血症提供了新的思路。
内毒素进入机体后,可直接对细胞的生物膜产生毒性,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使机体产生多种炎症介质,从而影响细胞的代谢,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影响脏器功能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Toll样受体家族的阐明使内毒素的信号转导途径更为完善。一般认为,内毒素进入机体后,与脂多糖结合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将脂多糖传递给单核-巨噬细胞膜上的CD14受体,并与Toll样受体4的具有亮氨酸富集重复体的结构域发生物理接触,使Toll样受体4构象发生改变,通过其胞质结构域募集细胞内髓系分化蛋白88(My88)和白细胞介素-1(IL-1)受体相关激酶发生自身磷酸化,引发酶系级联反应,最终激活NF-MκB等多个转录因子,合成和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发挥作用。
许多炎症介质参与内毒素的生物学效应,如TNF-α,白细胞介素类,NO、补体,前列腺素类,血小板激活因子等。肠细菌及内毒素转位是内毒素血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肝病内毒素血症致死的重要原因。重视对肠细菌及内毒素转位的处理是减少外科手术及其他危重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减少肝病患者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至今,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仍无特效措施,抗生素的应用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细菌感染,但有增加内毒素血症的危险。内毒素抗体曾经被认为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有效,但是临床研究却证明其无效;其他措施包括抑制脂质A合成,阻断内毒素信号转导以减少细胞因子分泌,可能对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有效,但仍需经过临床实践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