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代教育体系下不断被正视的社会议题,而亲子关系是情感的温床,在心理健康中起着关键作用。日常的家庭生活,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流动着不同的情绪,过往研究表明,父母的情绪表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影响,而青少年情绪表达与父母心理健康之间的也有关系。
但在亲子互动中我们常常会忽视一种最直接的情绪表达行为:面部表情。它对亲子心理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对情绪表达进行监测与追踪呢?来自Rodosky和他团队的研究就考察了青少年与父母互动时情绪的面部表情与内化心理健康症状的联系(Rodosky et al.,2023),或许会带给你一些启示。
青少年家庭的亲子互动,令人担忧 亲子互动无论在孩子幼儿时期还是青少年时期,都是父母关注的话题。相较于婴幼儿时期,以父母为主导的言语、肢体、游戏模式或是教养模式为主的互动,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和父母都正面临具有转折性的,因为身份、自我认知等而产生的情绪变化。青少年逐渐脱离被动感知环境的阶段,转向主动的自我探索,与父母的互动关系也逐渐成为双向与动态的形式。
然而,青少年与父母的互动也可能令人担忧。
青春期特有的情绪功能的矛盾变化,而青少年的父母也会经历情感上的挑战,包括随着他们的孩子进入青春期,这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增加,以及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症状的内化增加(Young et al.,2019)。
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包含重要的信息 在青少年与父母的互动中,情绪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联系。其中,面部表情传达了关键信息,除了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外,还会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
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广泛的情绪行为上,很少将面部表情作为一种在社交互动也十分重要的反应系统进行研究。现在需要对微观层面的行为进行研究,包括情绪的面部表情以及改变(如钝化,更消极的面部表情,更少的微笑),这都被认为与内化心理健康症状有关(Davies et al.,2016)。因此,考虑到面部表情的重要社会功能,在青少年和父母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Davies, H., Wolz, I., Leppanen, J., Fernandez-Aranda, F., Schmidt, U., & Tchanturia, K. (2016). Facial expression to emotional stimuli in nonpsychotic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64, 252–271.
Gupta, T., Haase, C. M., Strauss, G. P., Cohen, A. S., & Mittal, V. A. (2019).Alterations in facial expressivity in youth at clinical high-risk for psychosi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28(4), 341–351.
Rodosky, S. E., Stephens, J. E., Hittner, E. F., Rompilla Jr, D. B., Mittal, V. A., & Haase, C. M. (2023). Facial expressions in adolescent–parent interactions and mental health: A proof-of-concept study. Emotion.
Young, K. S., Sandman, C. F., & Craske, M. G. (2019).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olescence: Links to anxiety and depression. Brain Sciences, 9(4), Article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