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实验技巧:血管生成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步骤详解

2024-08-2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1527

血管生成实验作为一种简约而高效的体外研究方法,旨在筛选具备抑制或促进血管形成潜力的物质。这些效应可通过精确量化的参数进行评估,诸如新生血管的长度,以及在基质胶基质上形成的血管环的数量等客观指标。

为确保血管生成实验能产出准确且可重复的结果,必须在实验设计、执行及后续分析的全过程中,审慎考虑多个关键方面。本应用指南旨在为从血管生成实验中采集的数据提供系统化分析框架,并深入解析这些数据背后的生物学意义。为进一步优化您的分析流程,请遵循以下应用指南中的相关指引:
 

血管生成实验流程

ibidi为血管生成实验提供各种解决方案:

相关说明文件:

ibidi血管生成实验| 可节省90%基质胶!消除凹液面的方法!

血管生成实验解决方案,手把手教学!

血管生成实验的关键分析指标;

 

术语「血管」用于描述在已形成的网络中可见的细胞束,这并不代表这些细胞束具有内部腔道。如图 2,从血管网络的相差显微镜镜检图像中可提取出四个关键的量化分析指标:

  • 细胞覆盖面积(单位:%,以蓝色区域标示)
  • 管长(单位:px,以红线标示)
  • 环路数(单位:个,以黄色数字标示)
  • 分支点数(单位:个,以白点标示)
  •  

在实验过程中,上述关键指标展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实验者不妨仅从中选择一个指标作为分析基础——在本应用指南中,特选定管长作为衡量血管生成的关键指标,以简化分析过程并保持科学严谨性。

相位对比图像(A)和分析图像(B)显示了管形成分析的关键特征:细胞覆盖面积(蓝色),管(红色),环(黄色)和分支点(白色)。

 

进一步的价值,例如平均管长,总管长和环的平均面积,可以从这些参数中计算出来。

 

计算总管长度
可使用各种专用于管形分析的软件进行图像分析。

自动化管形成分析的示例输出示例。

数据解读:

血管生成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理过程,其中交织着多种生化反应与信号通路。为确保统计分析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强烈建议在每个处理条件下至少设置 3 个平行重复。

为了获取可靠的数据及平均值,推荐实施多孔分析策略,即针对每种实验条件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具体而言,每个分析孔应独立记录管长度值,随后计算每种条件下所有测量值的平均值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理想情况下,同一载玻片、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数据点间标准差应控制在 10% 以内。若孔间差异显著超出此范围,建议参照以下应用指南,对实验条件进行细致调整与优化:血管生成实验的实验装置优化和数据分析

下面展示了在 Matrigel 基质胶上,两种不同条件(条件 1 与条件 2)下培养的 HUVEC 细胞的总管长变化。这些图像通过搭载于相差显微镜上的 ibidi 载物台上培养箱捕获,针对每种条件,均在四个时间点(0 h、4 h、6 h 及24 h)对 8 个独立孔进行了成像记录。

在 Matrigel 基质胶上,两种不同条件(条件 1 与条件 2)下培养的 HUVEC 细胞的总管长变化,以散点图(左)以及箱线图(右)两种形式呈现。

随后,将各个数据点整合并展示在箱线图中,以便于直观分析数据分布。对于统计分析,可采用诸如方差分析(ANOVA)或 t 检验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检验不同条件下数据点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t 检验能够评估两个独立数据集(其差异遵循 t 分布)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从而为我们提供关于数据差异是否显著的科学依据。

 

 

广州科适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是德国ibidi公司在中国区合作伙伴

如果你感兴趣请和我们联系

电话:020-38102730  

服务QQ:501747125

邮箱:info@kosterscience.com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骏汇大厦北塔110 D房

关注微信公众号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图片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