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毒素(Endotoxin)是革兰阴性菌外膜不可或缺的结构成分,是在细菌繁殖过程中以及菌体崩解、自溶时所释放出的毒性物质,其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
在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内毒素是常见且严重的污染源。内毒素污染不仅会影响生物制品的纯度,还可能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休克等不良反应。因此,在生物制品的生产工艺中,内毒素的去除和检测至关重要,是保障产品安全性的核心步骤。
Fig.1 内毒素结构示意图(图片引自Monteiro和Faciola,2020)
内毒素有单体、胶束或囊状的存在形式。内毒素以胶束、立方体、层状或囊泡形式聚集,在药物溶液中呈现净负电荷。带负电荷的“胶束”内毒素可以吸附在多聚阳离子配体上,或者可以通过疏水脂质尾部与疏水表面的相互作用去除单个内毒素单体。
Fig.2 内毒素存在形式
内毒素污染主要来自两大方面:
• 生产系统污染:在基因工程生产中,大肠杆菌常用于表达重组蛋白。在细胞破壁和纯化过程中,细菌内毒素会大量释放到溶液中,成为主要污染源。通常10%的湿菌浓度可产生几万EU/mL的内毒素。
• 原材料和环境污染:即便使用CHO细胞或酵母等不产生内毒素的表达系统,生产所用的原辅材料、溶液、生产环境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污染,依然可能引入内毒素。
Fig.3 生产过程中内毒素污染控制
为了保障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内毒素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
Fig.4 内毒素检测发展史
如何有效去除生物制品中的内毒素成为生物制品安全性与质量保障的关键。内毒素的结构特征是去除细菌内毒素的基础,目前已形成多种内毒素去除层析工艺,包括疏水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析法和凝胶过滤法等。
内毒素的检测与去除是确保生物制品安全性和高质量生产的核心步骤。通过科学选择去除技术和高效的层析填料,不仅能有效降低内毒素含量,还能提升纯化效率,符合严格的国际法规标准。为应对内毒素去除的挑战,博格隆推出了一系列高效的层析产品,为生物制药行业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