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成果由该研究由 Quanyu Zhou、Daniil Nozdriukhin、Zhenyue Chen 等学者共同完成。研究论文《Depth-Resolved Localization Microangiography in the NIR-II Window》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期刊。
重要发现
01技术原理:双视角立体定位系统
研究团队构建了对称倾角±20°的双短波红外(SWIR)相机系统。其创新核心在于:
荧光微粒追踪:向血管注入直径<20 μm的量子点荧光微滴(PbS/CdS QDs,发射峰1600 nm),作为移动点光源穿透生物组织
深度解析机制:两相机捕捉微粒在血管中流动的双视角图像,通过像素级位移(视差)计算深度坐标。实验验证表明,静态微粒的定位精度达1.3×1.5×3.4 μm(x/y/z方向半高宽)
穿透深度:倾斜微管在脂溶乳中重建深度梯度达4mm,线宽保持稳定
复杂结构解析:成功重建“绳结”状微管的三维重叠结构,区分239.4μm的轴向间距(接近微管外径)
散射抑制:相较宽场成像,定位成像显著提升散射介质中的分辨率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光学成像三重困局
深度-分辨率矛盾:传统光学方法(如激光散斑、多光子显微镜)在>1mm深度分辨率骤降,本技术将高分辨(<5μm)成像深度拓展至4mm
三维重建瓶颈:免去机械轴向扫描,通过双视角三角定位实时获取深度信息,成像速度提升至40帧/秒
跨颅成像限制:首次实现无创、全视野的小鼠皮层穿通血管三维成像,规避超声/光声成像所需的声耦合问题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首创的深度分辨定位微血管造影技术,通过双视角NIR-II成像与荧光微粒追踪的融合,实现了活体深组织三维微循环的高分辨定量解析。其在4mm散射介质中保持毛细血管级分辨率的能力,以及跨颅全皮层血管成像的成功演示,标志着光学显微领域的重要突破。该技术有望成为研究脑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微血管病变的新标准工具,并为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研究提供全新视角。
未来发展中,探针亮度优化与相机帧率提升(目标200Hz)将进一步提高成像速度和深度;临床转化需解决量子点生物相容性问题,开发ICG基替代探针是重点方向。随着SWIR相机成本下降,这项技术或将在未来5年内推动便携式术中血管成像设备的革新,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强大的可视化支持。
论文信息DOI:10.1002/advs.202204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