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软骨破坏和血管翳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巨噬细胞的极化失衡在RA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促炎性 M1 型巨噬细胞会加剧炎症和骨破坏,而抗炎性 M2 型巨噬细胞则有助于抗炎和组织修复。现有治疗药物虽能缓解症状,但存在全身副作用且对免疫细胞缺乏特异性,因此亟需开发能调节 RA 微环境中免疫细胞行为的靶向策略。
近期《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刊登了一项新研究。研究团队首先构建了一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基于三七多糖(PNP)的纳米胶束 FA-PPI-Ms,该系统粒径适宜、稳定性良好,且具备主动靶向能力,能实现药物在炎症部位的精准递送。FA-PPI-Ms 通过抑制 JAK2/STAT3 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恢复 M1/M2 平衡,有效减轻了 RA 大鼠的关节肿胀、炎症,修复骨侵蚀,为 RA 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策略,有望改善现有治疗药物的局限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中,研究团队采用 DiR 荧光探针替代 PPI 封装入胶束,通过尾静脉注射到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体内,使用上海勤翔的IVScope 8200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在注射后 1、3、6、12、24、48、72 小时等时间点,观察不同胶束(DiR-Ms、FA-DiR-Ms)在大鼠体内的积累和分布情况,同时设置生理盐水组和游离 DiR 组作为对照。通过比较不同组别的荧光信号强度和持续时间,评估 FA-PPI-Ms 在炎症部位的富集能力和滞留时间,为其在体内的靶向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的结论如下:
生理盐水组未检测到荧光信号。游离 DiR 注射后因快速代谢和清除,在关节炎部位几乎检测不到荧光信号。由于胶束的被动靶向作用,DiR-Ms 和 FA-DiR-Ms 在关节炎症部位均显示出清晰的荧光信号,但 DiR-Ms 的荧光信号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如 FA-DiR-Ms 显著。这是因为关节炎症部位存在大量炎症性 M1 巨噬细胞,其表面过表达 FRβ,而 FA-DiR-Ms 的 FA 配体能够与 FRβ 特异性结合,主动靶向 M1 巨噬细胞,从而使 FA-DiR-Ms 在炎症关节处更有效地富集。
这项研究明确了 FA-PPI-Ms 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潜在机制,为深入理解 RA 的发病机制和开发针对该疾病的靶向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其他炎症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Yang Yu, Engineered Panax notoginseng polysaccharide micelles inhibit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delay the progress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via JAK2-STAT3 signaling pathway.
https://jnanobiotechn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51-025-03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