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非侵入式活体多光子显微技术应用于同步测量多种血管动态变化

2025-10-22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54

血管系统在响应特定刺激时会发生直径、通透性和血流的变化,但这些反应在不同血管类型中的动态和相互依赖性尚不清楚。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多光子显微镜的非侵入性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工具RVDM(相对速度、方向和形态),通过红细胞参数识别血管类别,并利用Claudin5启动子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区分毛细血管亚型。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皮内注射可诱导循环右旋糖酐的泄漏,其动力学具有血管类型依赖性,且泄漏主要发生在不表达GFP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中。VEGFA诱导的毛细血管泄漏与血管扩张和血流速度降低同步发生。这种非侵入性刺激结合RVDM分析的技术,能够记录和量化血管系统中的快速事件。

本研究的核心贡献来自Naoki Honkura、Mark Richards、Barbara Lavina、Miguel Sainz-Jaspeado、Christer Betsholtz和Lena Claesson-Welsh等研究者。他们共同发表的论文题为“Intravital imaging-based analysis tools for vessel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ncurrent dynamic vascular events”,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该研究通过高分辨率活体成像技术,揭示了血管在刺激下的动态响应特性,为血管生物学提供了重要见解。

重要发现
01血管类型识别与分类 
血管系统包括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等不同类型,它们对刺激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传统上,血管类型可通过直径区分:小动脉和小静脉直径通常≥10微米,毛细血管≤10微米。在耳部皮肤微血管系统中,血管类型的分布约为9%的小动脉、75%的毛细血管和16%的小静脉。然而,皮肤血管的随机排列使得相似管径的小动脉和小静脉难以区分。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采用了荧光右旋糖酐的分布动力学分析。通过尾静脉注射2000 kDa FITC-右旋糖酐后,利用单光子时间推移成像观察其分布:小动脉在10秒内首先显影,随后是毛细血管,最后是小静脉和静脉。这种分布模式可通过热图可视化,清晰区分不同血管类型。

血流速度是另一个关键参数。通过红细胞运动速度测量,小动脉的血流速度超过100微米/秒,而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均低于100微米/秒。结合直径和流速,可准确识别血管类型。此外,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Cldn5)的表达模式进一步细化了血管分类。免疫染色显示,Cldn5在小动脉和部分毛细血管中表达,而小静脉表达缺失。利用Cldn5启动子驱动GFP表达的转基因小鼠模型(Cldn5(BAC)-GFP),可直接在活体成像中观察Cldn5表达:GFP阳性区域包括小动脉和部分毛细血管(称为阳性毛细血管),而混合表达或无表达的毛细血管段以及小静脉则显示低或无GFP。这种表达模式与内源性Cldn5分布一致,为血管功能研究提供了分子基础。

02RVDM分析工具的开发与验证
为同时测量大视野下多种血管的动态变化,研究团队开发了RVDM分析工具。传统血流测量方法如XT(X维度随时间扫描)或fXYT(快速X-Y时间成像)无法在慢帧率(1-5秒/帧)的sXYT(慢速X-Y时间)成像中准确测量流速。此前,Kamoun等人提出的相对速度场扫描(RVFS)方法需多角度扫描,干扰了高速采集,不适用于VEGFA等刺激后的血管动力学研究。RVDM工具基于sXYT成像中红细胞的图像变形原理:红细胞图像在激光扫描速度、血流速度和方向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拉伸或收缩,通过测量变形尺寸(Xs和Ys)及红细胞在扫描场内的停留时间(T),可计算单个红细胞的流速。

验证实验显示,RVDM与XT和fXYT成像的流速估计结果高度一致,尤其在流速超过20微米/秒时。RVDM的误差范围在5-15%之间,与传统方法相当。该工具还可生成整个血管网络的速度图,清晰显示血管分叉和交汇处的流速变化。RVDM的优势在于仅需单帧图像即可计算所有血管的流速,且兼容sXYT成像,允许在记录其他血管事件(如泄漏或扩张)的同时进行血流测量。工具通过软件实现,用户可输入扫描参数和红细胞尺寸,自动计算流速,避免了人为偏差。

03VEGFA诱导的血管动态事件
应用多光子显微镜和RVDM分析,研究探讨了VEGFA对血管通透性、直径和血流的影响。皮内注射VEGFA164后,循环中的荧光右旋糖酐(如2000 kDa FITC-右旋糖酐和70 kDa TRITC-菲科尔)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特定点泄漏。泄漏点沿血管长度间隔分布,且仅出现在不表达Cldn5的毛细血管段和小静脉中,而GFP阳性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段无泄漏现象。

泄漏动力学分析显示,VEGFA注射后约2分钟内开始泄漏(滞后期),随后荧光强度在血管外增加,6-12分钟后逐渐停止(泄漏持续时间)。小分子(如70 kDa菲科尔)的泄漏持续时间较长(约12分钟),而大分子(如2000 kDa右旋糖酐)在小静脉中仅泄漏6分钟。血管扩张与泄漏同步发生:小静脉直径增加不到1.7倍,而毛细血管扩张显著,5分钟内增加三倍,且30分钟后仍未完全恢复。血流方面,VEGFA导致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显著降低,尤以毛细血管为甚。这些变化表明,VEGFA通过影响血管张力和血流,调控微环境动态。

创新与亮点
01突破的技术难题
传统血管成像技术如RVFS需多角度扫描,无法兼容并发动态事件的记录。RVDM工具通过单帧图像分析红细胞变形,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大视野下所有血管流速的同步测量。此外,非侵入性皮内刺激方法避免了复杂手术(如颅窗植入)可能引发的炎症反应,确保了血管响应的真实性。这些创新克服了以往技术对高速采集的依赖,为研究快速血管事件提供了可靠平台。

02新技术的优势与应用价值
RVDM分析基于天然未标记红细胞,无需荧光标记,简化了实验流程。其算法通过椭圆切线公式计算流速,误差控制严格,适用于不同流向的血管。该技术还可扩展到其他细胞运动研究,如白细胞动力学或肿瘤血管响应。结合Cldn5-GFP模型,实现了血管亚型的分子级识别,揭示了VEGFA响应仅限于Cldn5缺陷血管的规律。这种高时空分辨率成像技术,不仅深化了对血管生理的理解,还为疾病机制(如癌症血管泄漏)和药物测试提供了新工具。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非侵入性多光子显微镜和RVDM分析工具,系统揭示了血管在VEGFA刺激下的动态响应。技术层面,RVDM实现了流速、泄漏和扩张的同步量化,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生物学层面,发现了Cldn5表达与血管功能的相关性,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靶点。未来,该技术可应用于炎症、肿瘤等病理模型,探索血管在疾病中的特异性变化。同时,通过优化成像参数,RVDM可适应不同血管床的流速范围,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场景。总之,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血管生物学的技术进步,也为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Honkura N, Richards M, Laviña B, Sáinz-Jaspeado M, Betsholtz C, Claesson-Welsh L. Intravital imaging-based analysis tools for vessel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concurrent dynamic vascular events. Nat Commun. 2018 Jul 16;9(1):2746.

DOI:10.1038/s41467-018-04929-8.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