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大范围雨雪天气在12月13日拉开了帷幕,北方多地下起了“鹅毛大雪”。雪天路滑,路上行人少了,大家走路也更加聚精会神,小心翼翼。说到“走路”,当你迈出左脚,然后右脚跟上,就完成了一次简单的步行,正因为走路这种行为太过简单和随意,我们可能根本没有细细考虑过。其实走路这件“小事”并不小,背后反而有着 “大学问”。
从生理学上看,人体走路的原理涉及到多个身体系统的协同配合,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骨骼系统等。当我们想要走路时,大脑会通过神经系统发送信号到骨骼肌肉,让它们协调合作来实现步态。同时,神经系统也会接收来自脚底的反馈信号,让我们能够感知到地面的情况,保持平衡。
了解了走路的原理,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和 “走路”相关的研究。
罗马大学Valeria Belluscio等人围绕“走路”开展了一项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和多惯性测量单元(IMUs)的联合研究,他们邀请了20名健康青年人佩戴Brite便携式近红外脑成像设备执行直线和曲线行走轨迹。使用功能近红外光谱评估前额叶皮层(PFC)激活,同时使用四个惯性测量单元评估步态质量。结果表明,在直线行走过程中,特别是当对任务有较高的注意力需求时,PFC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加。沿曲线轨迹行走导致PFC更加活跃,运动表现下降。
借助SAGA脑电采集分析设备对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和事件相关去同步/同步(ERD/S)分析,再经过一系列的工具筛选,将所提出的性能优异的分类器应用于下肢康复机器人的主动控制策略中。通过测试,两名健康志愿者控制左腿和右腿的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4.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