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热原的探究之热原的多种来源及其对患者构成隐患的原因

2025-02-24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1

在医疗领域,热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安全。细菌内毒素是最常见的与热原相关的物质,其最显著的生物活性就是致热性。在临床实践中,以寒战发热为表现的输液反应,很多时候是因为输液制剂被细菌内毒素污染了。内毒素在人类生活环境中无处不在,这使得污染内毒素的情况极易发生。许多感染性疾病中的发热反应,都与内毒素存在关联。那么,到底什么是热原呢?

一、热原的概念与分类
从定义来讲,热原是一种能够使人类或者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热原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

1、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外源性热原是能引发发烧的物质。例如,肠外给药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就与其有关。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内毒素,尤其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强大的外源性热原来源。脂多糖耐热性强,容易污染药品、生物治疗药物和医疗器械等。确定肠外给药药物的热原负荷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这一指标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药典(USP)或者欧洲药典(EP)等组织的严格监管,目的在于防止热原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即便在生产或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标准,热原污染仍有可能发生,而且热原可能是某些产品的固有特性,例如疫苗中的部分佐剂、合成脂肽就属于这种情况。

除此之外,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菌脂蛋白,病毒热原(如流感病毒等粘液病毒中的成分),酵母和真菌产生的囊状多糖等都属于外源性热原。甚至非生物来源的物质,如橡胶颗粒、微小塑料颗粒或弹性体中的金属化合物,同样可能引发类似发热反应。

在热原的分类中,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被称为内毒素,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菌脂蛋白,病毒热原、酵母和真菌产生的囊状多糖、橡胶颗粒、微小塑料颗粒或弹性体中的金属化合物被统称为非内毒素热原 (Non Endotoxin Pyrogens,NEPs)。
 

输液时莫名发热,热原这个 “隐藏杀手” 你了解吗?

2、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细菌内毒素进入机体后,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主要为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作为各种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反应的基本信息分子,通过不同途径将发热信号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然后经传出途径调节效应器对全身产热和散热做出反应,直至深部体温在较高水平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引起发热。

当人体接触外源性热原后会产生内源性热原,像白细胞介素 - 1(interleukin 1,IL - 1)、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 - 6(interleukin 6,IL - 6)等细胞因子就属于内源性致热原。这些内源性致热原属于促炎性细胞因子,是引起体温调节性升高的基本信息分子。它们不仅能使体温升高,还介导与发热密切相关的急性期反应,例如中性粒细胞数量波动、血液中铁、锌、铜等离子浓度变化以及多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增多等,同时对免疫系统有着重要的调节意义。

在医疗实践中,无论是药物研发、生产,还是在临床使用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热原问题。研发人员需要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去除或者控制热原的方法,生产环节必须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医疗机构在使用药物或者医疗器械时也应当做好相关的检验和监测工作,全方位保障患者免受热原不良影响的侵害。只有这样,才能在医疗活动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风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