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监测冻干过程中的二次结晶过程

2025-03-10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372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同步加速器 X 射线衍射法以及热通量传感器监测二次(溶质 + 水)结晶过程

冻干过程中辅料的结晶会对生产过程(如干燥速率)和成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本研究中,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低温同步加速器小角和广角 X 射线衍射法(XRD)以及热通量传感器(HFT,安装在米尔罗克科技公司配备 LyoPAT II 的 MicroFD 冻干机搁板上)对水 + 氯化钠以及水 + 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二元溶液进行了研究。在 HFT 实验中,在冷却 / 升温循环过程中测量层板与样品瓶之间的热通量。对于氯化钠 - 水溶液,HFT 检测到冷却过程中的初级冰核形成和二次溶质 + 水结晶(相当于二元体系的共晶结晶),以及升温过程中的二次(共晶)溶质 + 冰和冰的熔化。泊洛沙姆 - 水体系的行为更为复杂,在冷却过程中至少发生了三个连续的转变,即初级水结晶、液晶(暂定为立方相)相的形成,以及最终具有三维平移有序的结晶泊洛沙姆相的出现。该研究证实,基于实验室测试(DSC 和 XRD)观察到的结晶行为可能与实际冻干过程中配方的行为不同,同时表明 HFT 是一种有用的非侵入性工具,可用于监测样品瓶中辅料的结晶情况。 

冻干时辅料结晶会影响生产过程与成品质量。本研究利用DSC、低温XRD和HFT,对水+氯化钠和水+泊洛沙姆溶液的展开研究,对水 + 氯化钠、水 + 泊洛沙姆二元溶液展开研究。HFT 实验测量冷却 / 升温循环时搁板与样品瓶间热通量。研究发现,氯化钠 - 水溶液冷却时有初级冰核形成和二次溶质 + 水结晶,升温时有二次溶质 + 冰和冰的熔化;泊洛沙姆 - 水体系冷却时至少经历三个转变。研究证实,实验室测试与实际冻干中结晶行为有差异,HFT 可用于监测辅料结晶。
 
目的
 
评估在冻干过程中使用热通量传感器检测二次溶质 + 水结晶的可行性。

方法
 
使用 0.22μm 过滤器过滤二元模型溶液水 + 氯化钠(溶质质量分数为 5% 和 15%)和水 + 泊洛沙姆(溶质质量分数为 5% 和 10%),将其装入玻璃样品瓶,并放置在米尔罗克科技公司 MicroFD 冻干机(如下图所示)的 HFT 上方。在不同测试中分别使用 1 个或 7 个样品瓶;下图展示了使用 7 个样品瓶的实验装置照片。在冷冻 / 解冻循环过程中,通过热电偶监测产品温度。HFT 实验采用受控冰核形成方法。共进行了 13 次实验。
 
对溶质质量分数为 10% 的泊洛沙姆 - 水溶液,同时采用 DSC 和低温同步加速器小角和广角 X 射线散射法(WAXS/SAXS)进行研究;对溶质质量分数为 0.63% 和 0.17% 的泊洛沙姆 - 水溶液,采用 DSC 进行研究。SAXS/WAXS 实验在法国格勒诺布尔的欧洲同步辐射设施(ESRF)进行。
 
 
 
结果:DSC
 
 
图 1. 质量分数 10%(左)和 0.17%(右)泊洛沙姆溶液的 DSC 冷却 / 加热曲线。在质量分数 10% 的溶液升温过程中,于 - 45℃至 - 35℃之间观察到溶质 + 水结晶现象。在质量分数 0.63%(未展示)和 0.17% 的溶液中,无论是冷却还是升温过程中均未检测到结晶事件。
 
结果:sSAXS/WAXS
 
 
图 2a. 室温下 P188 的 SAXS(右)和 WAXS(左)图谱。SAXS 图谱中峰位置的比值为 1.82,接近六方相的特征比值 1.73。
 
 
图 2b. 质量分数 10% 泊洛沙姆溶液冷却过程中获得的低温同步加速器 SAXS 和 WAXS 图谱。在 - 15℃至 - 20℃之间观察到冰的形成(WAXS 图谱,左图),而 P188 的结晶峰(三维结构)在较低温度 - 25℃至 - 30℃之间出现(WAXS 图谱,中图)。SAXS 在与冰形成相同的温度范围( - 15℃至 - 20℃,右图),即三维结构形成之前,检测到长程结构的发展。请注意,纯的 “原样” P188 具有六方结构,而冷冻溶液对应立方结构。
 
 
图 2c. 质量分数 10% 泊洛沙姆溶液升温过程中获得的低温同步加速器 SAXS 和 WAXS 图谱。升温数据显示,P188 的熔化分两步进行,首先是三维位置有序性消失(WAXS,中图, - 20℃至 - 15℃),然后是二维长程位置有序性消失(SAXS, - 15℃至 - 10℃) 。
结果:HFT(15% 氯化钠溶液)
 
 
图 3. 15% 氯化钠溶液冷却 / 加热循环的温度和 HFT 数据(左)以及氯化钠 - 水体系的相图(右)。冷却过程:HFT 检测到初级冰形成和二次 NaCl・2H₂O + 水结晶。升温过程:HFT 检测到共晶熔化和冰融化。升温过程中 HFT 测得的转变温度(Te = - 21℃,TL = - 11℃)与相图中的温度(Te = - 21.4℃,TL = - 13.1℃)接近。
结果:HFT(5% 氯化钠溶液)
 
 
图 4. 5% 氯化钠溶液(7 个样品瓶)冷却 / 加热循环的温度和 HFT 数据。HFT 在冷却过程中检测到二次结晶,在加热过程中检测到二次熔化,表明其具有足够的灵敏度。检测到多个二次结晶事件,这表明受控冰核形成并不一定能保证二次结晶的一致性。
结果:HFT(10% 和 5% P188 溶液)
 
 
图 5. 10%(左)和 5%(右)P188 溶液冷却 / 加热循环的温度和 HFT 数据。两种情况下在升温过程中均检测到 P188 + 冰的融化,HFT 测得的温度与 DSC 和 XRD 测量结果一致。然而,HFT 未检测到二次结晶。
结论
 
SAXS/WAXS:P188 的结晶 / 熔化分两步进行。冷却过程中,先形成二维立方结构,随后发展为三维有序结构;升温过程中转变顺序相反,三维结构在较低温度下熔化,而二维立方结构仍保持完整。
 
HFT:在氯化钠 - 水溶液中检测到二次结晶和熔化。冷却过程中检测到多个二次结晶事件,表明受控冰核形成不一定会导致一致的二次结晶。尽管在P188水体系中观察到升温过程中的二次熔化现象,但即便在最高浓度条件下,也未检测到二次结晶,这可能与体系的过饱和度、温度和机械搅拌等因素有关。P188 - 水体系在样品瓶内的行为似乎更为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根据 DSC 结果,在冷冻溶液升温过程中观察到 P188 结晶,而 SAXS/WAXS 在冷却过程中检测到 P188 结晶。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