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亚硝酸盐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蔬菜等食物中。近年来研究发现,亚硝酸盐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NO能起到保护血管的积极作用,但其存在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等问题已成为食品安全的舆论焦点。亚硝酸盐若摄入过量,会导致血液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中毒甚至死亡现象。还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畸变。人体中毒剂量是0.3~0.5g,致死剂量为2~3g。IARC将导致内源性亚硝化条件下摄入的亚硝酸盐归为2A类致癌物。据研究,食道癌与患者摄入亚硝酸盐量呈正相关性,在胃酸等环境下转化为强致癌物N一亚硝胺。因此,测定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是质量安全检测中非常重要的项目,GB2762—201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其含量不得超过4mg/kg。目前,GB5009.33—2016《食品中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测定》规定了两种测定亚硝酸盐的方法,分别是离子色谱法、分光光度法。
现如今,一些人会选择一次性购买一段时间需求量的蔬菜,放置储存以备日需,往往忽略了蔬菜储存的最佳条件。本文选取叶菜类小白菜、茎菜类土豆、果菜类黄瓜、根茎类白萝卜,采用分光光度法探究不同时间、温度、储存条件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寻求蔬菜使用前储藏的最佳方法,为日常生活安全、合理储藏与食用蔬菜提供理论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市售新鲜小白菜、土豆、白萝卜、黄瓜。
1.2仪器与试剂
1.2.1仪器
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电子分析天平、纯水机、离心机、食物粉碎机、抽滤装置;具塞比色管、吸量管、定量加液器等常见玻璃仪器。
1.2.2试剂
亚铁氰化钾、乙酸锌、冰醋酸、硼酸钠、对氨基苯磺酸、亚硝酸钠、盐酸萘乙二胺,均为分析纯。
1.3方法
1.3.1样品预处理与提取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5009.33—2016操作方法,分别对4种蔬菜进行预处理、提取滤液,备用。
1.3.2亚硝酸盐的测定
采用盐酸萘乙二胺法。吸取40.00mL上述滤液于50mL带塞比色管中,另取0.00、0.20、0.40、0.60、0.80、1.00、1.50mL的5μg/mL亚硝酸盐标准使用液,分别置于50mL带塞比色管中。于标准管与试样管中分别加入2mL4g/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3~5min后各加入1mL2g/L盐酸萘乙二胺溶液,定容,混匀,静置15min,用1cm比色杯,以零管调零,于波长538nm处测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比较。同时做试剂空白。
1.3.3储存温度与方式
温度选用室温(25℃)与冰箱冷藏(5℃),储存方式选用保鲜袋密封保存与敞开保存。将每种样品分成4份,其中1份密封、1份敞开室温保存,另外1份密封、1份敞开冰箱冷藏,待测。
2 结果与分析
将不同贮存条件下小白菜、土豆、黄瓜、白萝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绘制成图(见图2~5),图中系列1、2、3、4代表不同贮存条件下含量变化曲线,分别是5℃+敞开、5℃+密封、25℃+敞开、25℃+密封。
2.1亚硝酸盐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按照1.3.2方法测定标准溶液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见图1),得到相关曲线方程为y=0.0088x-0.0002,R2=0.9993。
2.2不同时间下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规律
从图2~图5可看出,不同储存条件下,4种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储存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快速上升后稍下降,再上升或平稳的基本趋势。总体上,前几天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以25℃下含量变化最为明显,5℃下变化较小。当天新鲜蔬菜中小白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土豆、黄瓜次之,白萝卜最低。初步表明随时间的延长,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新鲜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较低,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4mg/kg。其中叶菜类小白菜升幅较大且积累的含量最高,建议短时间食用。
2.3不同储存温度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从图2~图5可看出,随着温度的上升,4种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均有所增加。在25℃条件下,含量变化相对较大,无论密封还是敞开保存,均远超过5℃下的含量。其中,小白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最明显,第1d就达到高峰,为11.5mg/kg,超出国家标准1.875倍;另外三种蔬菜在第二天出现高峰值,但无论在25℃或5℃下,含量均未超标。分析可见温度对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及其变化速率有明显的影响。表明温度越高,越易产生亚硝酸盐,越不利于保存,尤其是叶菜类蔬菜。
2.4不同储存方式对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从图2~图5可看出,同一温度下,除小白菜外,敞开下的土豆、黄瓜、白萝卜亚硝酸盐含量均高于密封状态。在25℃下,小白菜亚硝酸盐含量在密封状态明显高于敞开状态,最高峰值分别为11.5mg/kg、6.8mg/kg,分别是0d含量的5.9倍、3.5倍,均超标;在5℃下,亚硝酸盐含量恰好相反。基本表明,温度越高,叶菜类小白菜密封比敞开的亚硝酸盐含量高;温度越低,情况相反。而其他三种类别的蔬菜无论温度高低,同一温度下,敞开的蔬菜亚硝酸盐含量更高,密封更适宜储存。
3结论与讨论
研究初步表明,新鲜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且均符合国家标准。无论是室温(25℃)还是低温(5℃)保存,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快速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或平稳的基本趋势,均出现极大峰值,以前者峰值最大。小白菜在25℃下出现亚硝酸盐含量超标情况,其他条件下各蔬菜亚硝酸盐含量均在国标允许范围内。含量变化的机理可能是采摘后,前两天呼吸强度增强,植物体内酶活性增加,导致亚硝酸盐的生成加速。在储存后期,由于细菌生长活跃,细菌的硝基还原酶可将植物体内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尤其是在室温储存的后期(1周后),含量会逐步升高。
随储存时间延长,5℃、密封的4种蔬菜的亚硝酸盐含量最低,5℃、敞开下含量次之。25℃、敞开的茎菜类土豆、果菜类黄瓜、根茎类白萝卜的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叶菜类小白菜则含量情况相反。综合分析认为,温度越高、敞开最不利于蔬菜保存,结合考虑蔬菜的感官性状变化与腐败程度,建议冰箱低温密封保存,优先食用叶菜类蔬菜。
文章来源:[1]蔡洁娜.不同贮存条件下四种新鲜蔬菜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探究[J].食品安全导刊,2018,(12):74-75.DOI:10.16043/j.cnki.cfs.2018.1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