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贝塞尔双光子光片显微镜在活体生物成像的突破性进展

2025-04-18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49

在生命科学领域,从细胞的精细结构到组织的动态变化,成像技术的进步始终推动着生物学研究的边界。双光子光片显微镜作为一项前沿技术,以其高分辨率、低光毒性和深层成像能力,在脑神经活动监测、胚胎发育追踪等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传统技术中光片厚度与长度的矛盾始终限制着其应用范围。本文将聚焦于贝塞尔双光子光片显微镜的创新突破,解析其如何通过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实现"无衍射"光束整形,突破传统成像瓶颈,为活体生物成像开辟全新视野。

研究背景与技术挑战
双光子光片显微镜的优势与局限
双光子光片显微镜融合了双光子激发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与光片照明的层切特性,成为活体成像领域的明星技术。其工作原理基于照明光路与成像光路的正交设计,仅焦平面处的荧光分子被激发,这种选择性照明显著降低了非焦平面的光毒性与光漂白效应。同时,双光子激发概率与光强平方成正比,使得激发区域高度局域化,进一步提升了轴向分辨率。然而,传统高斯光束在轴向方向的快速衍射展宽,导致光片长度与厚度难以兼顾——薄光片虽能提高轴向分辨率,但受限于短光片长度,成像视场被极大压缩;而扩展光片长度则必然牺牲厚度,降低层切效果。这种固有矛盾如同一道技术天花板,限制了该技术在大视场高分辨率成像中的应用潜力。

国内外技术演进与瓶颈
为突破这一局限,国际研究团队曾尝试多种方案。2015年北京大学陈良怡团队利用TAG透镜实现焦点快速扫描,虽在170μm视场内取得420nm横向分辨率,但受限于进口管制,该方案难以在国内推广。2020年UTSouthwestern团队通过引入额外振镜系统扩展光片长度,却因光路复杂性与视场局限性,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突破。这些尝试虽在局部参数上取得进展,但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光片厚度与长度的矛盾,行业内亟需一种既能保持光片超薄特性,又能实现长距离无衍射传播的创新方案。

技术创新与应用
贝塞尔光束的"无衍射"特性与调制原理
贝塞尔光束作为数学与物理结合的奇迹,其核心特性在于传播过程中光强分布保持不变的"无衍射"特性。这种光束由多个平面波相干叠加形成,中心主光瓣周围环绕着强度递减的旁瓣。在双光子激发模式下,由于旁瓣强度远低于主光瓣,仅有中心光束能有效激发荧光,形成理想的"针状"光片,完美解决了传统高斯光束的固有缺陷。

光学系统设计与工程实现
研究团队构建的贝塞尔双光子光片显微镜采用近红外飞秒激光作为光源,通过扩束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及4F透镜系统,将调制后的贝塞尔光束精准投射至样品平面。照明光路与成像光路的正交设计确保了层切效果,而低通滤光片有效屏蔽散射光干扰。该系统创造性地将贝塞尔光束的理论优势转化为工程实践,实现了310μm×1.9μm的光片参数,长度厚度比达到惊人的163:1,突破性地将成像视场扩展至传统技术的十倍以上,同时保持亚微米级轴向分辨率。

活体成像的临床转化潜力
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令人瞩目。在神经科学领域,其大视场高分辨率特性可实现脑神经元网络的动态监测;在发育生物学中,能够追踪胚胎器官形成过程中的细胞迁移轨迹;对于肿瘤研究,可实时观察血管生成与肿瘤侵袭边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的低光毒性特性使其适用于长时间活体观察,为研究细胞行为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与传统技术相比,贝塞尔光片显微镜不仅提升了成像性能,更拓展了应用场景的边界,有望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标准化平台。

成像实验与结果分析
荧光微珠分辨率验证实验
研究团队采用直径100nm的荧光微珠进行分辨率标定实验。在琼脂柱中均匀分布的微珠呈现出规则的点阵结构,成像结果表明整个视场内微珠亮度均匀、形态清晰。通过对X、Y方向灰度分布的高斯拟合分析,测得横向分辨率为440nm,接近理论衍射极限。Z轴方向的层切实验显示轴向分辨率为1.88μm,与设计参数高度吻合。这种三维各向异性分辨率的精确匹配,验证了贝塞尔光束在保持大视场的同时,能够维持纳米级横向分辨率与亚微米级轴向分辨率的卓越性能。

活体斑马鱼胚胎成像验证
以吖啶橙染色的5天龄斑马鱼胚胎为模型,实验成功捕捉到血液细胞的动态流动过程。通过对200帧连续图像的追踪分析,测得血液流速为22.6μm/s,验证了系统的时序分辨率。更令人振奋的是,贝塞尔光束能够穿透胚胎脊柱,清晰分辨骨细胞形态并实现自动分割计数。这种穿透性成像能力突破了组织散射极限,为深层组织的无损观测提供了可能。与传统技术相比,该系统在保持高分辨率的同时,将成像深度提升了2-3倍,为活体胚胎发育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技术性能对比与优势分析
与高斯光束对照实验形成鲜明对比:传统方案虽能实现0.74μm的光片厚度,但长度仅为3.1μm,长度厚度比仅为4.2:1,成像视场被极大压缩。而贝塞尔方案在保持1.9μm厚度的同时,将光片长度扩展至310μm,实现了数量级的性能提升。这种革命性的改进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领域的技术难题,更为活体成像应用打开了新的维度。实验数据表明,该技术在视场扩展、分辨率维持及组织穿透能力等方面均展现出代际优势,预示着生物成像技术的重大转折点。

总结与展望
贝塞尔双光子光片显微镜通过液晶空间光调制器的精密相位调控,将贝塞尔光束的无衍射特性应用于双光子激发,突破了传统高斯光束在光片长度与厚度上的固有矛盾。实验验证表明,该技术在310μm视场范围内实现了440nm横向分辨率和1.9μm轴向分辨率,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领域的技术瓶颈。荧光微珠实验验证了其纳米级分辨率,活体斑马鱼胚胎成像展示了其在深层组织穿透和动态观测中的卓越性能。

未来,该技术的发展将聚焦于轴向分辨率的进一步提升和多模态成像融合。通过优化旁瓣抑制技术,有望实现各向同性的三维分辨率;结合光声成像或超声层析技术,可构建多维度信息获取平台。在临床转化方面,该技术有望应用于实时术中导航、肿瘤微环境监测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等领域。贝塞尔双光子光片显微镜不仅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革命性工具,更可能催生全新研究范式。

论文信息
声明:本文仅用作学术目的。
卜庆盼, 罗芳琳, 张杏云. 贝塞尔双光子光片显微镜在活体生物成像中的应用[J]. 液晶与显示, 2024, 39(11): 1477.

DOI:10.37188/CJLCD. 2024-0303.

相关文章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