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1日,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系陈小菁助理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王成研究员团队联合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Early and late place cells during postnatal development of the hippocampus”的研究论文。利用微型化双光子成像技术等研究手段,揭示了海马空间认知功能的发育机制,为探索大脑空间认知“先天-后天”相互作用提供了关键证据。
作者首先利用钙成像技术,对第17天至第28天的幼年大鼠海马CA1脑区进行了长期记录,发现在发育早期就出现了编码空间信息的细胞,称之为早期位置细胞(Early place cells)。作者在线性轨道和开放旷场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早期位置细胞在多个环境中都展现出较高的空间编码能力,并且它们的空间编码能力的高排序在跨天测试中保持一致。然而,与发育晚期和成年动物相比,早期位置细胞的位置场在跨天的稳定性上相对较弱。这一发现暗示早期位置细胞可能构成了初步认知地图的重要基础,为新生个体提供了先天的导航能力。随着发育,更多细胞发育成为位置细胞,称这些细胞为晚期位置细胞。晚期位置细胞的空间编码能力在发育早期迅速增强,而早期位置细胞在发育早期的空间编码能力并没有显著提高。这一发现提示晚期位置细胞可能为个体在后天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了环境适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