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献解读:新型线粒体靶向纳米颗粒联合光动力疗法激活免疫抗击肿瘤

2025-07-01     来源:本站     点击次数:263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子福教授、杨祥良教授团队在纳米颗粒光动力免疫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Biomaterials》(IF=12.8、一区top期刊)上。

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传统靶向治疗效果有限。近年,免疫治疗尤其是针对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在TNBC治疗中展现出潜力,但高表达PD-L1的肿瘤细胞及肿瘤干细胞(CSCs)会通过免疫抑制微环境显著削弱T细胞活性,导致临床响应率低于20%。尽管PD-1/PD-L1抗体已在部分患者中获得缓解,但其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传统靶向治疗效果有限。近年,免疫治疗尤其是针对PD-1/PD-L1免疫检查点的抑制剂在TNBC中展现出潜力,但其高表达PD-L1的肿瘤细胞及肿瘤干细胞(CSCs)通过免疫抑制微环境显著削弱T细胞活性,导致临床响应率低于20%。尽管PD-1/PD-L1抗体已在部分患者中获得缓解,其高成本、全身免疫毒性及耐药性仍是重大挑战。此外,光动力疗法(PDT)等手段可通过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提升肿瘤免疫原性,但肿瘤缺氧环境会削弱PDT的疗效。因此,开发低成本、高特异性且能多维度打破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联合疗法迫在眉睫。

近年来,铜离子载体(如双硫仑衍生物CuET)因靶向线粒体代谢的独特机制备受关注。研究揭示,CuET通过干扰线粒体三羧酸循环(TCA)的核心酶类,引发脂酰化蛋白聚集及铁硫簇蛋白丢失,导致线粒体氧化应激与能量代谢紊乱,从而激活AMPK通路。AMPK作为能量应激传感器,可磷酸化PD-L1并触发其泛素-蛋白酶体降解,为克服PD-L1介导的免疫逃逸提供新思路。与此同时,CuET的线粒体损伤功能可降低肿瘤细胞的氧消耗,缓解肿瘤缺氧环境,理论上可增强PDT中单线态氧(¹O₂)的生成效率。然而,CuET极端疏水且易聚集的特性限制了其体内递送效率。因此,如何构建兼具药物递送与免疫调控功能的纳米载体,实现CuET与PDT的协同增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基于CuET与吲哚菁绿(ICG)的自组装纳米复合物(CuET/ICG NPs)。ICG作为近红外光敏剂及载体模板,通过分子间疏水作用与π-π堆叠,与CuET共同形成稳定性优异的纳米颗粒。此载体无需额外辅料,解决了CuET的递送难题。在机制层面,CuET通过干扰线粒体功能激活AMPK通路,下调PD-L1表达;同时削弱肿瘤细胞呼吸作用,缓解缺氧以增强ICG的PDT效率,放大ICD效应并促进树突细胞成熟。该策略将纳米材料与代谢调控、光动力治疗相结合,在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同时精准靶向CSCs,突破了单一疗法的局限性。此研究不仅为TNBC免疫治疗提供了多模态协同策略,也为基于代谢干预的纳米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图1.CuET/ICG纳米复合物形成以及与PDC组合协同激活抗肿瘤免疫的示意

图2. 纳米颗粒活体和离体荧光成像

为了研究纳米颗粒的肿瘤靶向性、器官分布以及可能的代谢途径,研究人员给荷瘤小鼠静脉注射CuET/ICG纳米颗粒后,通过广州博鹭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AniView多模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动态监测其生物分布,发现ICG荧光信号在肿瘤区域随时间显著增强,提示纳米颗粒通过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效应)实现靶向蓄积。离体成像显示,注射后80小时,肿瘤组织中荧光强度仍为其他器官(心、肝、脾、肺、肾)的2.3倍以上,证实其长效滞留特性;其中肝脏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的主动摄取呈现中度荧光(占肿瘤信号的67%),而肠道内容物中荧光信号(约30%)表明纳米颗粒通过肝胆途径代谢排出。与游离ICG组相比,CuET/ICG纳米颗粒在肿瘤中的荧光强度提高了41%,且保留时间延长4倍以上,得益于其自组装结构增强了光稳定性并减缓了肾脏清除。这种肿瘤特异性蓄积与时空可控的代谢途径,不仅为光动力治疗提供了持续的¹O₂生成保障,还降低了系统性免疫毒性风险,凸显该纳米系统在精准递送和副作用控制上的双重优势。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biomaterials.2025.123094

相关文章 更多 >